徐莎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3—275—02
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筆者通過調研某科技企業,發現該企業在“工匠精神”的認知、傳承和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并從鑄造工匠之魂、培育工匠之術、堅守工匠之道三方面提出改進措施,讓踐行匠人匠心植入每位員工內心。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最近一直頻繁出現在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作為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中討論的一個熱點,究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讀完習總書記報告后,筆者對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和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它指引我們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創造出更多的優質產品。來自航空工業西安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十九大代表薛瑩曾在“黨代表通道”第一場采訪活動中說過,世界上200多家經營壽命長達百年的企業,無一不是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企業文化。在制造業進入到智能化的今天,工匠精神并不過時,它的核心本質依然是自發地、專心致志地做事,與名利無關。本文以某科技企業的具體情況為例,根據筆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分析該企業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對如何在科技企業發揚“工匠精神”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一、科技企業的現狀
作為一家國有控股子公司,該企業主要生產稀有金屬和難熔金屬材料及其合金,產品主要應用于核工業、航空、航天、艦船、兵器等國防軍工領域,是我國重要的稀有金屬材料科技企業之一。公司現有員工196人,其中管理及科研崗位員工80人,技術工人116人。其中博士學歷2人,碩士學歷30人;具有高級職稱的20人,中級職稱44人,高級技師6人,技師15人,高級工28人。是一家具有新時代典型特點的科技企業。
二、踐行“工匠精神”存在的問題
(一)“工匠精神”≠“工人精神”
該科技企業員工平均年齡32歲,員工隊伍整體年輕化,年富力強,專業理論知識豐富,但也存在技能不強,生產經驗不足等問題。大部分員工對“工匠精神”的認知還存在偏差,盲目的認為“工匠精神”等于“工人精神”。在部分生產一線工人心中會覺得工作再好手藝再精,說到底也就是個工人。他們的工作崗位與管理、科研人員相比是有劣勢的,做一輩子終究還是普通操作工,再想更上一層樓就很難了。
(二)缺乏傳承的“工匠精神”=缺少靈魂
企業的工匠精神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沉淀,傳承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當他們的被忽視時,工匠的傳承成了一個問題,老師傅們靠經驗攢下的技能手藝,在機械自動化的今天是缺乏傳承的,缺少傳承的工匠精神就沒了魂,沒了魂也就沒有工匠精神,也只能是工人而不是工匠了。
(三)缺乏創新的“工匠精神”=缺少活力
該企業目前創新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真正的工匠精神內在始終是高貴的,孤獨且富有活力的。該企業目前在政策層面給予員工創新的激勵和保護是遠遠不夠的,導致員工創新精神后勁不足,公司內部創新規模和氣候始終不夠,創新型產品類別偏少。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新時期的科技企業內對“工匠精神”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和偏差,對科技企業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新活力、創建新成績、彰顯新形象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三、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
(一)培育知識型勞動人才,鑄造工匠之魂
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勞動者首先應是知識型勞動者。針對這方面首先可從培育知識型勞動者做起,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知識來武裝員工的頭腦,將普通工人提升為知識型的產業工人。還可以組織員工在公司范圍內形成生產中互相學習、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使員工知識儲備得到快速提升,從而更好地完成各項生產任務。
在專業技能和生產經驗上,可以采取定向培訓、企業定崗培訓等方式,并做好職工安全生產、勞動法律法規、職業安全教育的培訓,還可通過增加個性化、精細化的職業教育,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工匠精神”認識和生產技術崗位對年輕人才吸引力不夠的問題上,公司應不斷地營造勞動光榮的企業風尚,鼓勵年輕大學生走上生產一線,讓他們的知識與老一輩工作者的經驗相結合,成為知識型人才。對于部分高技能人才,還可給予相應的職務及可觀的收入,讓年輕人愿意踏實學技術,認真干工作。
(二)打造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工匠之術
習總書記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要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大力培養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承擔著向公司快速發展培養和提供合格勞動者的重任??梢灾v,技能人才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型人才隊伍,該企業目前可在這幾方面做些功課。
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員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員工職業技能大賽等方式,來提高員工技術技能水平與從業能力。還利用成人高考、電大開放教育等教育模式,鼓勵有學歷提升需求的員工開展本、專科學歷提升教育,以提升其學歷層次。
為了在年輕一代身上培養“工匠精神”,還可長期組織開展“傳幫帶”活動,鼓勵老師傅和技術能手踐行“工匠精神”努力提升自身崗位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年輕同志的培養,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新員工。
此外,還可以組織員工認真學習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如觀看央視播出的新聞專題片《大國工匠》等,讓員工深刻認識到工匠是有高度的獨立人格,他對自己的產品負責,他重視細節的同時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使“工匠精神”的學習不僅落實到生產中,還要根植到每位員工的心中。
(三)鼓勵創新型科技人才,堅守工匠之道
近年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經濟貿易這一角度來看,剛好迎合最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口號,因為精益求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創新。從科學技術方面入手,不局限于現有的科研成果,高新產品,進一步深入研究各個領域,開發新產品,為公司發展出一份力,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益求精?
筆者同樣認為工匠精神不僅是工匠的達人精神,更多的是創新精神,只是這些關于產品質量和品質的創新體現在一些細微處,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最終還得靠創新,產品質量的競爭也主要是技術實力的較量。沒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創新活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創新領域推陳出新。該企業一直秉承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受同行尊重的高科技企業的理念,在積極構建產業工人技能培養體系,完善公司內部技術創新體制的同時,更要與時俱進強調“工匠精神”的創新內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培養一批‘專、精、創高技能人才,為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
只有員工持續不斷地創新,企業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新常態,滿足客戶日益個性化、多元化、高層次的需求。細究起來,“工匠精神”的創新元素滲透在企業的工匠技藝、創新制度和企業文化中。也就是培育支撐企業“工匠精神”是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激勵產品創新,更要引導制度層和文化層的創新,使“工匠精神”不再停留在企業精神號召、口號宣傳的層面,而能切實有效地與生產關聯起來,讓“工匠精神”由激勵政策化為工匠文化,植入到員工內心,成為企業的標簽。
四、結語
總之,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心中。工匠精神也不僅體現在個人身上,它還可以是一個企業幾代人的精神象征。只有每個人都踐行“工匠精神”,企業才能生產出品質優良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筆者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成長為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