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立國,張陽光,張一帆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高原訓練即利用高原的低壓缺氧環境,通過激發運動員的機體潛力,提高運動員機能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目前的多種訓練模式亦是遵循這一原理進行研究開發。我國高原訓練的發展經歷了訓練高度方面的探索、不同項目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探索、初步解決了高原訓練場地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及何時下高原等方面的問題。但亦只是初步了解而已,還有很大的細節需要進行探索,例如如何提高高原訓練的運動強度等,此類問題不僅困擾著我國的諸多教練員與研究員,亦是國外探索的關鍵。
(1)我國高原訓練發展初期只是為豐富運動員的訓練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探索已經發展為為提高運動員比賽成績而進行的賽前訓練。在此探索過程中,我國優秀教練員克服了沒有實驗數據的困難,逐步發展到現如今能針對部分有氧運動項目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目前國外已經發展到針對運動員進行高強度以及爆發力的訓練計劃,這可以作為我國下一步高原訓練研究的方向進行探索。
(2)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以及實驗研究的積累,我國對訓練高度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當前國內已有研究成果表明,2000~2500米是較為適合運動員實施運動訓練的高原高度,且2400米是頗受各國教練員歡迎的高度。我國也已能在此類高度進行合適的訓練。但針對高原訓練高度的研究,國外已有方向對更高海拔進行探索,例如意大利、墨西哥等地已有在3500~4000米的海拔對競走運動動員進行訓練。在此研究方向可以建議那些依賴有氧耐力以及長期生活在高原環境下的運動員進行初步探索,亦可走位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當然目前我國較國外對高原訓練的研究略顯淺薄,不可一蹴而就,需針對當前阻礙我國研究的因素進行逐步改善。
(1)通過對目前國內對高原訓練的研究發現,在舉國體制下,運動員對高原訓練的選擇性較低,大多數運動員須服從教練員安排,不能很好的做到訓練的針對性。且目前國內對高原訓練具有豐富經驗的教練員不足,礙于教練員能力,高原訓練積累的經驗以及高原訓練的危險性及高原環境的不確定性,目前的研究發展較為緩慢,但基于我國地理環境豐富多樣,高原訓練可選擇場地多,為研究提供了便利。且舉國體制下,訓練所需資金、設備等壓力較輕,而且基于我國高速發展的科技實力,打破高原訓練現有屏障的困難將會降低。
(2)對于國家級運動員來說,高原訓練并不是觸不可及,但對于大多的普通運動員,高額的費用成為了制約運動員訓練的一大因素。低壓睡眠艙訓練、呼吸低氧混合氣體等方式雖然有效的減少了訓練成本,但并不能有效的達到高原訓練的效果。對于普通運動員佩戴專業運動口罩似乎已成為一種新興的訓練手段,但訓練效果與努力程度相比較,可想而知其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基于高原訓練研究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客觀環境的威脅以及主觀狀態的因素),且我國優秀教練員以及經驗豐富教練員的數量較少,自開始高原訓練以來積累的經驗較少,不太建議貿然挑戰高原訓練新模式。訓練模式以及訓練計劃的制定都不太完善,但這類方面可以借鑒國外訓練的形式。本人認為當前我國可以在針對運動員年齡、遺傳基因以及運動員生活環境等方面進行拓展研究,找出更加適合我國運動員的高原訓練高度、訓練強度以及訓練模式。
(1)經過我國多位優秀教練員、研究員的努力,我國高原訓練已經逐步追趕上許多國外的研究進度,不再保持落后。但在新興研究方向方面與國外進展快的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2)在運動員個體差異方面,可以就遺傳基因不同、個體生活環境不同、運動項目以及運動員年齡進行進一步的細致研究。
(3)根據國外研究發展,可以從研究模擬高原訓練環境方面,尋找更有效的方式。目前的高原模擬艙等設備,在運動員進行完模擬高原訓練結束后,并不能很好地激發運動員潛能。
(4)就運動項目而言,國外已有針對武術、搏擊、散打等的具有對抗性項目的實驗研究,已經不再拘泥于中長跑等以耐力性為主的運動項目。
(5)雖然國外研究已有對挑戰更高高度、更大強度的訓練計劃的研究,但基于我國對高原訓練的研究并未達到細致入微的程度,還是希望能夠著重加強對我國運動員受高原環境影響程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