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摘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門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的新興專業。因此,該專業下設置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也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材使用上進行改革,改變以往注重理論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建構新的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為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關鍵詞】實踐能力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材使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05-02
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僅是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重要課程,也是新興專業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要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不僅要了解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還要清晰而準確地把握這一時期的文學史、文學思潮、史料背景等多方面內容。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漢語國際教育相對于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是一門更加注重實踐應用的專業。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也應該更突出實踐應用性。經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目前眾多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都存在問題,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使用三方面都應進行更為合理的改革,試圖將理論知識型教學轉變為實踐應用型教學,以適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漢語國際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特點和教學目標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于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個新興專業。其培養的是能夠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師,經過專業的學習與訓練,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三方面的能力:漢語教學能力,即為外國人講授漢語的能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主干課程包括三類:語言課、文學課和教法課。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文學課程中的重要課程。然而,目前眾多高校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依然借用著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延續著文學史、文學思潮、史料背景、作家作品幾方面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課、學生做筆記為主要教學方法,重復著“傳授文學史——記憶文學史——還原文學史”①的機械、枯燥的過程。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將來要面對的是外國留學生,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必須要契合外國留學生學習中文的需要,以更好地完成教學實踐。外國留學生學習中文的重要目標有兩方面,一是學習漢語語言,二是學習、感受中國文化。所以,外國留學生的文學課,不僅要學習相關的文學常識、了解作家作品,更重要的學習目標便是通過對文學文本的學習增強漢語語言的學習、感受漢語美感并深入了解中國文化。李春雨教授在《文學教材編寫與漢語國際教育》②一文中提到:“帶領學生閱讀、賞析中國文學經典、不僅可以調動他們學習中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理解中國人的生活、性格、情感方式以及在奔向未來的過程中的內心世界,進而感受到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獨特魅力,理解中國的國家形象和民族特質。”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文學課教學要更加突出語言和文化的內容,以為該專業學生的未來教學實踐服務。
因此,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目標與漢語言文學專業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目標是有所區別的,應弱化文學史知識的理論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現代漢語語言美感、準確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廣泛了解現當代優秀作家作品、提高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等。總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要弱化理論知識學習,強調實踐應用性。
二、漢語國際教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大體上依然延續著漢語言文學中文學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如下:
1.教學內容及重點偏重理論學習,文本細讀缺失。
這使學生只知文學史而不知“文學”,只知道作品而不閱讀文本。大部分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教學內容依然分為文學史梳理、重要作家簡介、代表作品分析三大部分。而教學重點是文學史梳理,作家介紹,在講解這兩部分的過程中穿插介紹重要的、代表性的作品。而在文學史梳理中,側重講解的是文學史大框架、整體發展脈絡;文學思潮的發生與發展。這一部分內容就要占去大部分課時。在梳理文學史的過程中,結合時代背景介紹作家及其創作概況,如再有時間才會介紹作品,對作品的介紹也僅限于其主題內容、主旨思想和文學史意義等,基本上沒有課時進行細致的文本細讀。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特定時期文學的發展脈絡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但是不良的后果便是學生會流于識記文學常識,而忽略真正的文本閱讀。學生往往會為了應付考試背誦文學常識、作家風格等知識點,但是卻讀不了幾部文學作品,文本細讀更是無暇顧及。這樣的教學模式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適用。
2.教學方法未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基本是延續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記筆記,課下學生背誦文學史知識以應對考試。由于教師教學方法的單一,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就變得機械而單一——記筆記、看教材、背知識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將來要走上講臺,為來華外籍人士講授漢語及中國文學、文化等,除了具備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外,更要具備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所以在該專業的任何一門課程中,都要注重培養本專業學生的以上幾項能力,于是,教師在教學當中就要變換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各項潛能,將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意義真正激發出來。
3.沒有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色相結合的教材。
最后,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下的文學課程基本上沒有專屬的教材,大部分學校使用的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使用的經典教材,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材也是如此。如現代文學教材基本上還是使用錢理群、溫儒敏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或朱棟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而當代文學使用的是無非是洪子成的《中國當代文學》、陳思和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或朱棟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下)》。這幾部教材都是現當代文學學科中最經典的教材。但是問題也就在于此,這些教材都是適用于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是研究生階段的現當代文學專業的教材,是不是同樣適用于新興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呢?既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有專屬的專業特色,那么是不是該專業下開設的課程的教材也應當具備自己專業的特色呢?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方向
經過以上討論,筆者認為,作為一個特色鮮明的新興學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應做如下幾個方面改革:
1.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應更符合學生的實踐需要。
首先,弱化文學史知識及文學思潮等理論知識學習,強化作家、作品介紹及文本細讀講解。對于外國留學生或來華學習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他們學習中國文學的目的并不在于要研究文學內部規律的發展變化,而是以中國文學為媒介,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因此,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學生來說,在現當代這門課上應該更多了解的,是具體作家的相關內容,包括其生平經歷、創作歷程、文學觀念等,然后便是該作家優秀的代表作品。學生應做到十分熟悉具體作品的主要內容、主旨內涵等。然后,教師在作家及重要作品的選擇中,應重點講能符合學生實踐需要的作家和文本。符合學生需要也即符合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一般會重點講魯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因為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特別是魯迅,其深刻的哲學思想一直是現代文學研究者重點研究的對象,而魯迅研究又是最全面最成熟的研究,學習好魯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術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但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同學來說,學習文學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要進行學術研究,而是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所以教師在選擇作家時就要重新進行篩選,選擇那些更能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語言較為優美流暢,如沈從文、老舍、孫犁、賈平凹等作家。在現代作家當中,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他筆下的人物性格、民俗風情和他優美的文字,都是漢語教學的極好材料,不僅能使留學生感受到中國湘西文化特色,也能對留學生學習漢語起到幫助,所以在留學生文學課中,沈從文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作家,進而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學生中,也應重點講解沈從文。總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要側重從理論性向實踐性的改革。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一個側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所以其專業下的各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應側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具體改革方案有以下幾個初步想法:首先,適當減少教師講解的比重,增加學生講解的比重。舉例來說,如講到京派作家“沈從文”時,可以課前為學生布置作業,自行對沈從文進行研究,研究把握如下幾個方面:a.沈從文所在的時代背景;b.沈從文的主要創作概述及重點創作特點;c.怎樣理解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d.如果你是一名漢語教師,將怎樣為外國留學生講解沈從文?可讓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在課上進行展示、討論,教師進行點評、補充。在這樣的教學案例當中,學生可鍛煉以下幾種能力:自學研究能力、文本細讀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闡述問題能力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也會進一步加深。然后,教學手段要多樣化。如可更高效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更加直觀、感性地認識文學、認識文學與漢語教學。如弱化了文學史背景知識講解后,這一部分內容可以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如相關紀錄片的播放等,但是在觀影期間要為學生布置問題,最后讓學生來講解這部分內容。這樣可以使相對枯燥的史料學習變得更加生動直觀,也可以提高學生總結問題的能力。最后,無論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手段,都應最大限度地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現當代文學課程應有的作用。
3.使用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色相結合的現當代文學教材。
在進行以上幾方面改革的同時,另一個同樣重要的方面便是教材改革。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該有更適合自己專業使用的教材。既然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要進行改革,那么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材。教材應怎樣編撰,具備哪些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而言之,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門注重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作為該專業內的文學課——中國現當代文學所承擔著的任務應該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所區別,因此,教師在教授這門課時也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更能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發揮文學課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為更好地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筆者只是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注釋:
①張伯存、王冬梅:《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路徑與方法》,《棗莊學院學報》,2014年6月。
②李春雨:《文學教材編寫與漢語國際教育》,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7期。
參考文獻:
[1]于寧志:《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可行性研究》,《懷化學院學報》,2009年3月。
[2]錢果長:《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實踐性探討》,《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4月。
[3]李春雨:《文學教材編寫與漢語國際教育》,《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7期。
[4]高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教學重點及改革》,《現代語文》,2014年5月。
[5]趙婉婷:《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調查與分析——以云南師范大學為例》,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5月。
[6]李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文學課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欽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