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婷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也必須相應的進行調整,響應國家號召,推進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教學,對于教材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復述,而是教師通過自己的話來表達想法,開展豐富的課內課外活動,促進教師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語文是一門感情豐富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認知能力,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性格,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高眼界,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 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36-02
去年寒假原本冬季慵懶的我,在閑暇時,認真仔細的閱讀《課堂研究》這本書,本書是由鐘啟泉教授所著,書中主要闡述有關課堂教學研究的內容。對于從事教學工作的我來說,鐘啟泉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導師,他深入課堂研究的真實現場,從“課堂與課堂研究”出發,探討課堂轉型的意蘊和課堂研究的特質。本書為我們教師行列指明了方向。
本書闡明對于學生素養培養的教學方式,同時還結合了古中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著重論述了國際最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對課堂教學及教師專業發展進行了全面的討論和分析,為我們從事教學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并提供了相對策略,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以下是我對于教學工作的理解:
一、關于課堂方面
書中闡述了對于“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天地”、“教育本身在于學生的成長”、“趣味課堂”等觀點,對于我而言,受益匪淺。學生在校的時間要比在家的時間要多,在校園中,不僅可以讓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經驗得以更優質的建構和發展,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促進學生人格健全良好的發展,學生的天賦也得到施展。同時,課堂是培育“文化傳遞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發源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以科學、藝術、技術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其更加生動、易懂的讓學生輕易的接受。其自身的意義在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
二、課堂教學方法
現今的教學所存在的最大問題便是教學溝通。每節課所學習的內容,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觀點,所處不同的環境背景下他擁有的社會意識也是不同的。那么,作為教師而言,他所擁有社會意識便是教學的主體。然而,所謂教學上的溝通過程便是擁有不同代碼系統的人員之間的溝通方式與方法,他們運用不同媒體教學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學模式作為教師授課媒介的形式,它所獲得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所運用的不僅是語言,還有人與人之間眼神的交流和肢體接觸來換取交換的信息。根據這一行為,每位學生利用自己所聽、所聞、所看、所感來理解其中的道理。
關于教學方法,我翻閱了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受到鐘啟泉教授在教學方法上的啟發。他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理解,同時他推薦學生自主學習和談論性的方法在教學上的應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授課中,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現象,我對此進行歸納,一是學習習慣的培養;二是學習是意義的理解;三是對于學習的領悟;四是學習經驗的總結。針對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現象問題,為了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可以利用教學的創新方式方法,以情境說和對話的形式讓學生圖文并茂的進行理解。使學生了解學習是一種“文化實踐的參與”。這種“情境式學習”,是一種“情境性活動”,也是教學方法的應用,是對不斷變化的文化實踐的理解與參與,使其探究學習的實踐作用。
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生活還原于知識的本質。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語文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語文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學會用語文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思考身邊的事情,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
傳統的學堂太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然而,現今的教學則是從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反思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其目的不在于教師的教法,而在于尋求學生學習的事實。因此,這種課程研究本身便是生活上的積累,也是學習上方式方法的應用,運用對話以及情景還原的形式進行教學,其根源在于展示課堂事件背后所看不見的寓意以及研究學習的重點。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使我了解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肩上的責任重大。然而,現今的教育與以前的課堂教學是有所區別的。因此,我們在教育學生時,應更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在讓學生提高成績的同時,注重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學”與“教”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應捐.暢享閱讀環境 共建書香校園[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3)
[2]袁曉花.關于班級“每日三問”活動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