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 梁靜
2015年,北京市海淀區小學數學學科正式啟動“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小學數學的“深度學習”以數學學科的核心內容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組織學生全身心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探究,使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發展。深度學習的重點在于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深度學習,學生掌握數學的核心知識,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把握所學內容的數學本質,體驗所學內容的思維方法,促進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成為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及合作精神的學習者。
項目提出了“深度學習”的四個基本要素:單元主題學習(中心任務)、深度學習目標(活動預期)、深度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持續性評價(達成反饋)。在這四個要素中,最本源的是“單元主題學習(中心任務)”的確立,因為這種主題式的教學設計,從根本上避免了學生碎片化、接受式的學習,建立了結構化、邏輯化以及更容易內化的學習內容。在構建主題式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整體把握課程內容,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構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遷移、理解、內化,真正形成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小學數學到底以什么為主題才能促使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海淀小學數學項目團隊在這個問題上思考了很久。因為,在小學數學學科,主題式教學早就存在,以往也有過以“數學核心知識”為主題的經典案例,這一次的深度主題與以往有何區別?我們不希望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而是希望為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做研究。最終,我們結合學科核心概念,設計了“基于數學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研修課程,確定了8個研究主題,分別是“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模型思想”“數據分析觀念”和“推理能力”。
圍繞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以小學數學1-6年級的重要核心知識為載體,一個素養就形成一個研修主題,提高海淀區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包括核心活動設計、課堂教學實施、持續性評價等),改進教師教學行為,最終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研修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一線教師的研修需求,采用專家講座引領、教師匯報發言、現場課觀摩研討等方式,突出現場學習體驗和感悟;研修活動的設計突出“深度學習”的主題單元教學理念,注重課堂核心活動設計。例如,人大附小現場研修的主題是“基于核心素養——運算能力視角下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研修內容包括主題匯報《對“運算能力”內涵的理解》,詮釋運算能力與運算技能、運算能力與具體知識之間的關聯,以及培養運算能力的一般策略;《分之愈小,割之彌細——小數除法單元整體設計》分享;現場課《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師現場互動研討;首席專家點評。
研修課程的評價主要圍繞教師是否能夠能進一步理解核心素養,設計體現“深度學習”特點的課堂核心活動。具體包括:教師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創設學生有效參與的問題情境,提出引發學生深度思考的關鍵問題。例如,在教授北師大版五年級《分數的再認識(二)》一課時,教師在對數感的內涵進行研究并開展學生調研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再次加工,基于對數感全面而準確的認識,設計了讓學生借助分數墻認識分數單位的教學活動。學生借助長紙條表示出分數單位、分數,循序漸進地經歷搭建“分數墻”和研究“分數墻”的活動。學生借助以往分數學習的經驗,在動手操作和層層遞進的觀察、思考中,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