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一個不斷培養、提高的過程,通過立足于課堂教學滲透,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以及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文化自信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64-01
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尤為重要,對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尤為重要。新時代對于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應當立足于課堂教學滲透,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以及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層面來進行。
一、注重課堂教學滲透,夯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
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這個有力平臺來實現,因而課堂教學也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途徑。首先,高校要堅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課程,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與傳統革命優秀文化和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教學專題,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實效性,使學生把握文化自信的源泉,理清文化自信的源流。其次,高校的其他每門課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傳播社會正能量融入到通識教育課、文化素質選修課和專業課教學的課程中去。結合不同的學科特點以及教學要求,可以有側重地實現學科內容和文化自信內容的有機融合。最后,高校可以利用現有資源和自身優勢舉辦各類學術講座,融洽和活躍各種學術氛圍。邀請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學生面對面接觸,開設各類專業領域類、前沿科技類的、人文素質類的講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文化認知,從而培養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的意識和夢想。
二、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首先,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選擇問題關乎到文化的深層次的底蘊。所以,大學生要堅定對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心,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是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提升自身的政治涵養,采用集體備課、研討以及專題研究等形式做好課前準備,不斷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技能,將課堂教學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切實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教學教育效果。其次,要加強對黨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論學習,規范黨團員的發展程序,清除一些入黨團動機不純,思想、行動落后的人員,凈化黨團組織,從而確保其純潔性和先進性。同時要改進黨團組織理論學習、宣傳教育的方法,選取一些符合時代精神的優秀黨團員先進事跡進行宣傳,充分發揮黨團員的自我教育和先鋒模范作用,使普通學生增加對黨團組織和理論的認同感。最后,高校要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等大眾傳媒手段,改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的方式方法,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使學生自覺抵制落后意識形態侵蝕以及錯誤思想的影響。
三、培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要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文化為中國當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養料和精神滋養,也為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由于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缺乏深刻的了解,尤其有些學生只關注中華傳統的文化中的消極因素,以偏概全,一味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因而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辨別糟粕的能力,汲取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另外,高校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作為高校教育者自身也要主動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除糟粕,汲取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精髓,挖掘一些如愛國、仁愛、誠信等符合時代訴求的價值理念,引導學生們能夠在日常實踐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華文化的傳播還需要創新其傳播的方式手段,比如結合現代化的大眾傳媒手段和舞臺藝術等。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開發具有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微視頻,創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舞臺劇,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潤物細無聲”。另外,教育工作者可以開設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將中華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專題講授,特別是可以將傳統禮儀和現代禮儀結合起來,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超.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素質與拓展,2017. 11.
[2]索秋平.大學生文化自信培植路徑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 07.
作者簡介:
崔文卿(1978-),男,漢族,碩士,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