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設置是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核心問題。本文根據勝任力理論提出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模型,并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開展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課程 勝任力 培養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96-02
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大力倡導和積極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1]。創新創業課程是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載體。開設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新時代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問題,成為全國高校關注的焦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需要有較強的勝任力做基礎,因此,立足勝任力素質需求來設置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是成功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勝任力模型
20世紀70年代,美國戴維·麥克利蘭教授提出了勝任力這一概念,他將在特定環境中能夠區分工作績效水平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等統稱為“勝任力”。勝任力構成要素研究的兩個典型模型一個是麥克利蘭提出的“冰山模型”,另一個是由美國學者理查德·博亞特茲提出來的“洋蔥模型”。
冰山模型將個人素質分為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兩部分,“冰山”水面以上部分的基本知識、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觀察與測量的,較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冰山”水面以下部分的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人特質和動機,是潛在的、難以測量的,很難通過外界的影響得到提升。而冰山水面以下部分對人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2]。
洋蔥模型,在冰山模型的基礎上,把勝任力素質由內到外地設計為層層包裹的結構,越向內層,越難以評價和改變。該模型更強調核心素質。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模型
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就是指大學生勝任創新創業活動所應具備的外顯性和內隱性品質和能力。這些勝任力素質呈現出從外到內,層層遞進發展的特點。根據冰山模型和洋蔥模型,可以得到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模型,如圖1所示。
1.創新創業意識,指推動創新創業活動的驅動力,主要有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1)自我意識,包括:欲望、自信心、實現自我價值、希望獲得成就感、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獲得經濟回報等。(2)社會意識,包括:希望獲得社會地位、聲望、貢獻社會等。
2.創新創業精神,指創新創業者應具有的價值觀、品質。包括:冒險精神、質疑、開拓創新;堅韌抗壓力強、積極樂觀;團隊合作精神;敬業、責任心強、誠實守法;不斷學習等。
3.創新創業能力,指運用掌握的創新創業知識、技能把握機會和整合資源,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能力。(1)創新創業知識,包括:專業知識、行業知識、企業管理知識、財務管理知識、政策法規等。(2)創新創業技能,包括:戰略規劃與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資源整合、溝通、資本運作、技術研發和轉化、風險防范和控制等。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所需勝任力調查
為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需求,我們對正在參與或曾經參與創業、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創新創業項目以及未來計劃創業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通過網絡開展,共提交有效問卷305份,其中東部地區97份,占31.8%;東北地區51份,占16.7%; 中部地區75份,占24.6%;西部地區82份,占26.9%。
1.基本數據分析
通過數據統計發現:
(1)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與所學專業有很強的關聯性,77.1%的被調查者認為關聯很強或較強,認為較弱或沒有關系的僅占6.6%。
(2)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比例最大的并不是成績最好的,而主要為學習中上等學生,學習成績排名全班前10%的學生占12%,前11—30%的占60.7%,前30%以外的占27.2%。
(3)大部分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有過科研項目、實踐項目訓練,或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被調查者在校期間參加過科研項目的占74.4%,參加過創新創業大賽或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占72.8%;有78.4%的學生擔任過班級、學生會或社團干部。
(4)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家庭、社會關系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影響很大或較大,占80.7%。
2.創新創業勝任力素質數據分析
在調查問卷中,要求調查對象根據自身實際,按重要性對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三個層面所需勝任力素質進行打分,共設置五個級別,依次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然后整理出各勝任力要素每個等級人數比重,調查結果顯示:
(1)創新創業意識層面,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來源,“實現自我價值”、“興趣”、“希望獲得社會地位、聲望”這三項,選擇非常符合的學生比例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43%、35.4%和29.5%;“實現自我價值”、“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興趣”這三項,選擇非常符合或符合的學生比例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70.5%、66%和58.4%。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教育,應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培養創新創業興趣、提高個人素質以及重視社會認可度。
(2)創新創業精神層面,關于創新創業者應具有的價值觀、品質,“冒險精神”、“積極樂觀”、“開拓創新”這三項,選擇非常符合的學生比例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42.6%、39%和31.8%;“團隊合作精神”、“冒險精神”、“開拓創新”這三項,選擇非常符合或符合的學生比例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75.3%、72.1%和70.8%。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要著重幫助學生樹立冒險、開拓創新、積極樂觀和團隊合作這幾方面的精神品質。
(3)創新創業能力層面,關于創新創業活動應具備的各種能力,“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戰略規劃與執行”、“人力資源管理”這三項,選擇非常符合的學生比例是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45.2%、41.3%和39.7%;選擇非常符合或符合的學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也是這三項,“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為72.6%,“戰略規劃與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均為71.5%。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市場開拓、品牌建設、戰略規劃與執行、人力資源管理這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設計的對策與建議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勝任力素質培養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來實現。基于調查數據和統計結果,筆者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上提出以下建議:
1.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要滿足勝任力培養需要
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勝任力模型,與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相比,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較為困難,需要更長時間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精神培養從一入學就要開始并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全過程。在大學前兩年,開設創新創業價值觀、創新思維訓練、創業企業家精神、抗壓心理素質訓練、團隊合作訓練、風險意識等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及品質類課程。從而使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創新創業意識來指導他們創新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并幫助學生樹立創新創業自信心,激發創新創業興趣;培養堅強樂觀、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業。
大三、大四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創新創業活動開始增多,此時進行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具時效性,可開設財務管理、法律法規、市場信息、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等課程。
2.創新創業課程實施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體現差異性
近年來,大學生參與創業人數雖逐年增加,但仍然屬于小部分。對于絕大部分學生來說,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更多的是在于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往往考取研究生繼續深入研究專業理論的意向較為強烈,他們更關注專業知識學習,針對這部分學生要注意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的培訓;實施創業活動最多的是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對他們中參加創業實踐項目和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開設創業實踐指導課,包括創業政策解讀、企業領導能力訓練、企業經營管理知識等;針對沒有創業意向、成績一般的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要增加其就業崗位適應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在實際工作中的創造能力,應增加行業實操練習和實踐項目案例學習內容。
3.創新創業課程要體現專業特征,與專業教育相融合
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與其專業知識背景關系緊密,創新創業課程必然要體現專業特點、結合相關行業領域知識。課程可設計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熱點問題,引入行業規范和工程實際項目案例,行業內成功企業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內容。
4.探索多樣的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創新創業活動成功開展需要學生具有多種勝任力素質,依靠單一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是不可能實現的,學校應該探索運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比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賽事、科研項目提高其專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通過校企合作、搭建產學研平臺提升其技術應用能力;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增強其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擴展社會關系等。
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應立足于創新創業活動所需的勝任力進行設置[3],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著眼點,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敏,周勇,馬金平.社會融合性政策環境下高等院校創業教育的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5):130-132.
[2]周博文,張再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8(03):23-31.
[3]劉霞.基于勝任力培養的高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10-13.
作者簡介:
楊國梓(1982-),女,漢族,河北廣宗人,教務處教研科科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