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連
【摘要】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人力資源對于泰安市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通過對泰安市勞動力現狀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分析,結合新經濟增長理論,指出泰安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并提出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 開發 農村經濟發展 泰安市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246-01
1.前言
當今社會,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而人力資源是影響經濟發展極其重要的因素,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本文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探究,指出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現狀,并提出相關的開發途徑。
2.泰安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
2.1農民素質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農業普查資料表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的高低對于農民純收入增長具有重大影響,即文化程度較高的從業人員,其人均純收入相應較高,高素質的勞動力可以帶來較高的收入。
2.2農民素質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
近幾年來,農村二、三產業的收入占農村住戶家庭經營純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其中較高素質的農民,商品意識較強,擇業范圍較大,來自農村二、三產業的收入也較多。據調查,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戶從事農村二、三產業的收入,文盲戶、小學戶、初中戶、高中戶、中專戶和大專及以上戶,占農戶現金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8.8%、66.8%、72.5%、73.2%、77.5%和81.5%。說明素質高的農民從二、三產業所獲得的貨幣化收入較多。
2.3農民素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據統計,泰安市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類農民中,流向非農產業者占同等文化程度類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分別為4.69%、16.62%、38.31%和40.38%。說明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農民更容易實現向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的轉移。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離開農業就可以擴大農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從而也就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3.泰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市農村教育有了較大發展,人力資源利用也得到了改善,但其開發現狀仍不近人意,農村人力資源狀況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也日益顯露。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3.1大批農村勞動力閑置,現有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007年泰安市有農村人口390.7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40.1萬人,2006年鄉村勞動力為134.8萬人,2007年鄉村勞動力比2006年凈增3.93%;據統計,自1978—2007年,年均增長2.28%,雖然農村勞動力有部分得到了轉移,但受農村人力資源素質限制,其轉移能力非常有限,泰安市農村勞動力仍有大量閑置。
3.2農村住戶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勞動力素質低下,束縛著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從2007年《泰安市農村統計年鑒》可以看到,全市140.1萬農村從業人員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僅有8.13萬人,僅占5.8%;而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有19.63萬人,占14.01%;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9.56萬人,占42.15%;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2.59萬人,占38.04%。2007年全市農村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僅占0.49%,而城鎮占到8.899%。
總體來看,泰安市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勞動力素質低下,而且還有大量的閑置勞動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4.加強泰安市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的對策建議
4.1加強泰安市政府的宏觀調控,發揮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引導作用
政府應從政策、信息和資金上對農村人力資源加以扶持,認識到農村教育應從以升學為目的的轉移到為農村服務和發展農村經濟為目的上來,引導農民實行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促進教育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協調發展。
4.2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大量人力資源
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農村需要的產業;另一方面,可直接進行一些實用技術推廣、生產示范、農民培訓、帶動鄉鎮農民致富。
4.3建立完善的農村成人教育體系,挖掘農村潛在的人力資源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和根本途徑,要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就必須改革和完善農村現有的教育體制,建立一個有中國農村特色的教育體系。
4.4建立和健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保障機制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體是農民,主導在政府。搞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5.小結
“三農”問題是政府目前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要發展農村經濟,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是非常有效的途徑。本文以泰安市為例,結合泰安市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并指出泰安市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一些開發的措施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