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為了進一步加快鄉村發展,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本文首先介紹了提升鄉村價值的理論研究和物質基礎,然后指出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最后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價值;鄉村振興;物質基礎;有效途徑
1 提升鄉村價值的理論研究和物質基礎
1.1 理論研究
在二元經濟結構理念下,鄉村建設具有被動性,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城市和工業的發展需求。隨著經濟學家的深入研究,認識到工農發展差距、城鄉發展差距,會對整體經濟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提出工農和城鄉協調發展理念。以居落系統為例,可以實現農村和城市、農業和工業之間的產品互換,進而推進全國性市場交易的發展。站在產業發展角度,國民經濟產業中的就業、收入、產值結構關系,反映出鄉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價值。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對鄉村價值進行準確定位,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1.2 物質基礎
在宏觀基礎上,包括:1)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基于此,農村建設要堅持城鎮化、信息化、現代化方向,三者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在發展秩序上,改變先工業后農業、先城鎮后鄉村的理念,而是工業農業協調發展、城鎮鄉村統籌發展,突出農村、農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力度加大,鄉村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例如電網、公路、給排水等領域。在此背景下,鄉村建設能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打下了堅實基礎。3)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解決了鄉村信息孤島效應,鄉村和城市在信息獲取上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為產業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能助力特色鄉村健康發展。
在微觀基礎上,包括:1)“五改”工程的實施,改善了鄉村環境和生活條件,在教育、文化、醫療等方面,縮小了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加強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溝通交流。2)鄉村環境治理工程的開展,能對生活垃圾進行科學處理,具有完善的運營管理機制。在污水和糞便處理上,采用氧化溝、沼氣處理、微動力站等技術;在生態保護上,實施清潔水源、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等工程;在產業融合上,推廣鄉村旅游、休閑養生等產業。3)針對鄉村土地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采用三權分立原則;配合農戶宅基地確權,改變了土地資本身份,為土地資本、工商資本的結合提供基礎。
2 鄉村振興的主要內容
2.1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經濟建設工作的開展,應該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導,大力推行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具體來說,一是對農業經營制度、土地產權制度進行深入改革,基于信息技術下,實現線上線下生產,提高農產品的流通和銷售能力,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創新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可嘗試互聯網+農業的模式,實現農業發展的規模化、專業化,向田園綜合體的方向轉變。三是發揮物聯網、生物技術的作用,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進行優化,提高生產效率,為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服務。
2.2 政治建設
政治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前提,隨著鄉村的開放性提高,更多的人員、資本從城市走進鄉村,由于鄉村的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因此政治建設和管理工作也要改變。政治建設工作的開展,一是堅持我黨的領導,發揮黨在鄉村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二是堅持村民自治,培育自治組織,處理好黨和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各司其職、相互監督,才能推進鄉村穩定發展。
2.3 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傳承體,鄉村具有較多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要處理好繼承和發揚的關系,利用文化功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具體來說,一是加大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尤其是自然風景村、歷史文化村,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避免盲目商業化開發,及時做好修繕工作,發揮出文化傳承功能。二是在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弘揚文化的正能量,為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三是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將其作為城鄉文化建設的橋梁,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的目光,為鄉村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2.4 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不僅是全國生態建設的推手,也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追求。生態建設工作的開展,一是對鄉村環境升級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針對已經污染的河流,加強治理工作,保證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二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推廣使用生物農藥和肥料、可降解薄膜,減少化學有機物造成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工業生產期間,開展清潔設施建設工作,確保工業三廢達標,減少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三是開展生態功能建設,例如水源涵養區,最大程度上美化鄉村。
2.5 福祉建設
福祉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包括基建、制度、紅利、公共服務等內容。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一直以來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處于劣勢,成為拉大城鄉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福祉建設工作的開展,一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讓鄉村居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紅利。二是在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加強硬件建設,確保相關設施合理布局,將公共服務覆蓋全村。三是根據公共服務需求,加大教師、醫生、護理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鄉村居民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3.1 科學編制發展規劃
第一,從鄉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編制科學的振興規劃,作為鄉村建設的指導。對于國家管理部門而言,應該因地制宜,保證鄉村振興規劃的長遠性,提高振興活動的效率和質量。第二,組建鄉村振興機構,由于振興工作涉及內容多,各級政府應該嚴謹組織振興機構,政府領導人擔任該機構的負責人。日常工作中,要合理解決振興工作問題和難點,提供組織保障。第三,對鄉村振興機制進行創新,應該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在產權改革、基礎建設、投資融資、文化保護、生態建設等方面,創造出人人參與、人人支持的良好環境。
3.2 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在三農問題中,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重點,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得益于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鄉村物流體系得到明顯發展。在此背景下,對農業進行現代化建設,一是堅持綠色農業發展方向,設置農業產業發展目標,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創新力。二是創新生產經營體系,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走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優化的農業發展道路。三是農業要和工業、服務業相結合,實現農業產業的升級轉型,先進要素向產業園聚集。
3.3 堅持多層次融合發展
一方面,推進產業深入融合,構建立體化的經濟生態圈,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縱向融合。大力培育農業品牌,能突出特色、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效益競爭力。另一方面,推進城鄉全面融合,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在公共服務、產業發展、要素配置等方面相互融合,形成城鄉互補、工農互促的局面。
3.4 發揮政府和市場作用
對于政府而言,公共財政應該向鄉村發展傾斜,建立以綠色生態為主導的農業補貼制度,涉及耕地、漁業、草原等重點生態系統;推進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對秸稈進行綜合利用等。對于市場而言,應該建立適合鄉村特點的金融體系,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利用信貸保險等工具,調動社會資本服務于農村農業[5]。此外,政府和社會資本相合作,能保證運營機制的可持續性。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鄉村價值進行正確定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具體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福祉等建設目標。結合我國鄉村的發展現狀和特點,振興工作的開展,應該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堅持多層次融合發展,并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好.論法治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價值定位[J].勞動保障世界,2018,(17):76.
[2]羅心欲.基于本體性邏輯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辨識[J].江漢學術,2018,(3):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