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她“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四季如畫;她湖光山色,傲立群山,雄奇險秀,號稱“神仙之廬”。她有大自然的無限眷戀所賜予的旖旎風光,成就了“匡廬奇秀甲天下”,也有歷史的厚重、浪漫的情懷,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自然美之中,形成了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
秀麗廬山
廬山有山峰一百七十一座,群峰間散布壑谷二十條,岡嶺二十六座,怪石二十二處,巖洞十六個。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二十二處,湖潭十四處,溪澗十八條。正是這復雜奇特的地形地貌,鑄就了秀麗的廬山。
廬山的“雄”,雄在山崖險峻,危崖萬仞。主峰五老峰峰尖觸天,海拔一千四百三十六米,何等的雄偉壯觀!
廬山的“奇”,奇在云霧與瀑布。云霧之奇,久享盛名。且不說含鄱口的“霧鳴天籟”,大天池的“夢幻云海”,獅子崖的“佛光”,僅僅一個小天池的“瀑布云”就令人如癡如醉,仿若置身仙境。瀑布之奇,首推三疊泉,其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三疊泉落差一百五十五米,勢如奔馬,聲若洪鐘,正所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甚是撼人心魄。
廬山的“險”,險在地勢險要。一首《登廬山》可見一斑:“攀千仞削壁,臨萬丈深淵。過崎嶇盤道,登巍峨峰巔。天高地險,流水潺潺瀑飛懸;穿云破霧,清風拂拂衣衫翩!”“千仞削壁”“萬丈深淵”“崎嶇盤道”“巍峨峰巔”,無一不彰顯著廬山的“險”。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站在險峰,目睹錦繡谷全景,甚至可一覽九江縣的秀麗風光,便可感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廬山的“秀”,秀在竹林環抱,霧飄花香。錦繡谷花團錦簇,含鄱口湖光山色,三寶樹濃蔭蔽日……這些廬山景色無一不顯示了天人合一的秀美脫俗。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形容廬山,我依然喜歡“秀麗”一詞,秀麗廬山,斑斕了四季,點亮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詩酒廬山
初識廬山,是在李白那首家喻戶曉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后來,學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又是廬山。自此,廬山在我心里,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我才知道,古往今來,遠不僅是李白和蘇軾,眾多的文人墨客都登上廬山,舞文弄墨,在廬山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自東晉以來,諸多詩人就常常以詩詠廬山,比如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鮑照的《望石門》,唐代劉允濟的《經廬岳望江州》,北宋歐陽修的《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千百年來,究竟是什么樣的廬山,能夠讓古代文人騷客如此熱衷,競相贊嘆?究竟是什么樣的廬山,能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
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最喜山水,廬山則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因其匯聚的天地精華與深厚內涵,成為中國山水文化的縮影,代表了詩人最向往的桃花源。因此,陶淵明以廬山為背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杜甫晚年也產生了隱居廬山的念頭,寫下了“香爐峰色隱晴湖,種杏仙家近白榆”。白居易在廬山草堂創作了百余首流傳后世的詩作。
廬山,為歷史上多位詩人帶來了詩歌靈感,也于無意之中成為了酒文化的傳播載體。自古以來詩酒結緣,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寄托。因此在廬山的詩詞文化中,自然也不能忽略酒文化的興起與發展。無論是陶淵明還是李白,抑或是謝靈運,其詩歌都與酒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而廬山也就獨具詩酒文化的韻味了。
情懷廬山
美麗廬山,不僅是因為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還因其淳樸而美好的情懷。在廬山,有一家非常知名又非常特殊的由老教堂改造成的電影院——廬山戀。這家電影院三十余年來循環放映一部電影——《廬山戀》。電影院的宣傳海報刻在了石頭上,仿佛是在訴說著愛情的堅貞不渝。《廬山戀》不僅給廬山鍍上了一層溫情的顏色,更為廬山的秀麗風景增添了別樣的情愫。
《廬山戀》講述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在美國長大卻對祖國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少女周筠在廬山游玩時,與耿華巧遇,兩人一見鐘情,墜入愛河,幾經波折,終成眷屬。影片以景傳情,以情帶景,將廬山的仙人洞、含鄱口、花徑、望江亭、白鹿洞書院、蘆林湖等十二處景色呈現在影片中,其廬山風景與純美的愛情吸引了大批觀眾,尤其是青年男女,甚至影響了一代人的愛情。
導演黃祖模把電影《廬山戀》定位在風景抒情故事片。在觀賞影片并為影片中隨處可見的峰巒疊嶂所驚嘆時,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之間的愛戀與堅守。觀眾可以從中飽覽廬山一年四季“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美妙景色,漫游于匡廬山水之間。廬山與《廬山戀》,已然成為彼此的寄托,二者的結合,在中國乃至世界名山旅游景區中獨樹一幟,讓廬山成為中國南方最為出名的“愛情圣山”。
難道唯美的愛情只是在電影中,如鏡花水月嗎?不,在廬山這個充滿了淳樸情懷的圣地,不僅上演著電影版的《廬山戀》,還上演了現實版的“廬山戀”。廬山戀電影院的放映員楊霖和吳惠因《廬山戀》結識,也因《廬山戀》相愛。三十多年來,他們延續了影片中簡單而幸福的愛戀,真實而浪漫地再現了“廬山之上,一對璧人,一生相守,一世浪漫”。
逝水流年,三十多個年頭已經過去了,描繪愛情的電影也數不勝數,但是,我們看《廬山戀》依然感到這般清新亮麗,依然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并為之心動。這是因為廬山的風景美不勝收,而情懷更勝一籌。因為《廬山戀》寄托著整整一代人的愛情期盼,表達了一代人的愛戀情懷,至今,依然表達著青年男女對于純潔、唯美愛情的殷殷期盼,依然象征著青年男女對于含蓄情感的向往。多少青年游客慕名前往廬山,不僅是為了一睹廬山風采,更是到這座“愛情圣山”朝圣。
美麗廬山,美的是風光。風光秀麗,水天一色,任何華麗的辭藻都不足以形容她的美,在她面前任何詞語都蒼白無力。
美麗廬山,美的是文化。底蘊深厚,詩酒風流,“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廬山擁有著其他風景名勝所難以具備的靈性和胸懷。
美麗廬山,美的是情懷。相濡以沫,琴瑟之好,沒有“一杯愁緒,幾年離索”的凄清,唯有“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忠貞與執著。
美麗廬山,美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山河壯麗,氣象萬千。大美廬山,美的是如今的幸福生活,豐衣足食,國泰民安。
作者簡介:華晴,女,1999年生人,南昌大學醫學院中英臨床專業2017級學生。
(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