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凌霜自行,傲然不屈,淡泊名利。陶淵明詩詞中的菊花意蘊,滲透了詩人的生命體驗,是詩人高潔人格的體現。
關鍵詞:陶淵明 菊花 生命體驗
在中國文化中,菊花歷來象征著孤傲高潔,直面風霜,不畏嚴寒,深受古代文人的喜愛。偉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咀嚼秋菊初開的花瓣,來表明自己志向的高潔。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寫盡了菊叢賞花吟詩的樂趣,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表現出了由衷的贊美。“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白居易《詠菊》)菊花清絕耐寒,不同流俗。“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菊花孤傲絕俗,是詩人堅守節操,寧死不降的象征。《紅樓夢》中的詠菊詩更是一絕,曹雪芹借菊喻人,使菊花具有了個人氣質 。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重陽節飲酒賞菊,思鄉懷人,菊花成了感時傷懷的象征。李清照曾以菊花自比,寫下了著名的《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重陽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深秋懷人,人不如菊。
世人都知道陶淵明愛菊,其詩歌中菊花是常見的意象。《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極言菊花生命力之旺盛,經歷風霜而傲立,如同隱士的高潔情懷。《和郭主薄》(其二):“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菊花迎霜怒放,燦爛絢麗。這不僅是菊花的本性,也是詩人高尚節操的象征,身處亂世而不隨波逐流,清高而自持。陶淵明就如同那凌霜傲立的菊花,在亂世的悲風中,安然開放。《飲酒》(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菊花在百花凋零之后粲然獨放,堅貞高潔,遺世而獨立。此外,菊花之香,其淡而雅,若有還無,這也與文人自身的情懷十分相似。[1]顯然,陶淵明筆下的菊花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物,而是詩人精神的審美對象,富有了人文性。因此他的宅邊秋菊盈園,甚是美觀。辛棄疾說:“自有淵明始有菊,若無和靖既無梅。”《紅樓夢》中有林黛玉的“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開創了菊花獨特的文化意象,菊花便成了隱士恬淡高潔的象征。不僅如此,菊花還能入藥治病,“酒能祛百病,菊制解頹齡。”(《九日閑居》一首)菊花能延年益壽,輔之于酒能祛百病的效果,可以使人暫時擺脫人生現實的煩惱,超越生命的局限,從而達到一種自足的自然超世情懷。[2]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這是詩人超脫塵世,向往自然的表現。陶淵明憤世嫉俗,憎惡官場的腐朽和黑暗。他潔身自好,如同亂世中的一股清流。菊花始發于百花凋零之后,在秋風中傲然怒放,凌霜盛開,給悲秋的文人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正如龔自珍所言:“萬古潯陽松菊高。”(《己亥雜詩》)陶淵明有著松菊般傲霜不屈的高潔情操。陶淵明是真正愛菊、懂菊之人,因此他的詠菊詩物我融一,達到了物境和情境的統一。文學是一種生命的體驗,陶淵明用生命的體驗來贊美菊花,他賞菊、嘆菊,褒揚了詩歌菊花意象清高、絕俗的秉性;他贊菊、頌菊,開創了人生與大化為一、與萬物相容的意境。[3]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其中的境界頗有莊子的忘我之風。因為他內心虛靜,才能在不經意間瞥見南山。南山上煙嵐繚繞,云氣升騰,飛鳥在夕陽的余暉中結伴而回,此時詩人、菊花、南山已經融為一體,陶淵明也達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心境空靈,超脫生死,開創了人菊合一的意境,讓生命回歸寧靜,淡泊名利,超越塵世。
參考文獻:
[1]陳培霞.陶淵明的菊花意象與文化構建[J].北方文學(下), 2016(08).
[2]張海濱.論陶淵明詩中的菊花意象[J].安徽文學,2010(10).
[3]劉麗君,劉勉.陶淵明詩歌與菊花意象源流論[J].九江學院學報,2007(02)
(作者簡介:李翠萍,女,青島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學科語文教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