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宇
摘要:在初中教學工作中,因材施教的教學工作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不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高層次的教學,還能夠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的天賦、性格愛好等情況,在不同的方面提升和訓練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而具體到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在新課改之后,因材施教的教學工作能夠在閱讀水平、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知識積累等方面對于學生進行提高,也能夠幫助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分層次;因材施教
一般來說,因材施教的方式大致可以劃分為學生水平的劃分、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分層次教學的實行、教育結果的實現(xiàn)和評價等步驟。在當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育發(fā)展水平來說,因材施教具有一定的難度,而身為初中語文教育的教師應該首先端正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對于相對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目標能夠及時進行調整,努力實現(xiàn)班級整體水平的發(fā)展,提升教學成績。
1.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在各個階段的教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致的情況出現(xiàn),由于先天基因和后臺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而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之下,初中語文的教學工作中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因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學校的教育水平等方面,進行因材施教型的教學,使得優(yōu)生更優(yōu)、落后生轉優(yōu),全面提升班級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態(tài),也保證自身教學工作的順利、高校進行,擔負起傳道授業(yè)的責任之外,也幫助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是說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該結合班級中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的高低,分別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次的教學工作。隨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的不斷發(fā)展,能夠帶動班級內部的學習氛圍,讓班級內的同學們都有一種緊迫感,發(fā)揮出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成績相對落后的同學,能夠經(jīng)歷從學不懂到學的懂,再從學的懂到學的會,既能夠提升學生的成績和學習水平,更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重新拾起對于學習的興趣和喜愛之情,努力發(fā)揮自身對于語文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進自身向著更加完美和進步的方向發(fā)展,不斷減小學生之間的語文學習水平的差異,以期最終能夠消滅這些學習個體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共同發(fā)展。
2.因材施教教學理念得以展開和發(fā)展的理論基礎
在教育專家看來,對于學習活動的兩個主體進行唯物辨證的角度去進行分析,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之間存在著矛盾和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當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水平之間出于統(tǒng)一性的關系時,那么教師的教學水平就能夠得以提升,同時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較為明顯的進步和改善;但是如果這兩者之間的統(tǒng)一性被破壞了,那么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就下降了,同時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受到負面影響,出現(xiàn)遲滯不前的情況,因而對于初中語文教師來說,需要去把握和改善這兩者之間的統(tǒng)一性,實現(xiàn)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改善,達到雙贏的目標。
3.初中語文教學因材施教的實施方法
因材施教工作的推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首先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劃分,這是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的重要前提;其次是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把握了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基礎之上,針對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合理和有效的教學目標,以此為學生發(fā)展進步的考核標準;再次是分層施教的工作的具體進行,這是因材施教教學工作的主要進行步驟和實現(xiàn)途徑;最后一個階段的分層次測試是對于因材施教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成果檢驗和階段性的目標達成測試。
3.1 學生學習水平層次的劃分
在任何階段的學習過程和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學習水平之間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劃分的依據(jù)主要根據(jù)學生的智力水平因素、學生的非智力水平劃分以及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的劃分等,在這幾個方面對于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劃分,能夠得出較為全面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結論,也能夠較為具體的得出學生的學習可接受水平以及他們學習的可能性的水平,并且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處置語文教學工作的下一步工作計劃和安排。
3.2 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基本了解和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之后,教師需要根據(jù)這些情況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與其他的目標具有類似的特征,教學目標的制定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在新課改政策出臺之后,對于初中階段語文教學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教育”以及“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分層次的教學目標制定的時候,除去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之外,還要對這幾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教學目標的分層制定一般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知識的廣度和認知深度;②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速度,以及相應的練習和把握;③課堂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以及學生智力水平的發(fā)展等方面。
總的來說,在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的時候,需要遵循起點的制定具有合理性、層次的分布具有多樣性和差別性,并且相關的措施和方法要具有一定的彈性。具體描述就是: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保證能夠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達到的最低要求,在最低要求的基礎之上,更上一層的學生可以進行稍微復雜的訓練,而更加高層次的目標則是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設定多樣標準。
3.3 分層次教學的實施及評判標準
分層次教學的實施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而對于教學工作的評判是檢驗這一教學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可以首先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將學生分為ABC組,在進行《孔乙己》一文的學習時,可以對于C組提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要求,對于B組同學則提問文章中的修辭手段的運用;對于A組的學生則提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段落結構等方面的問題,逐層深入。
4.總結
總的來說,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對于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是當前課改背景發(fā)展之下,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教師自身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成績的有效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敏燕.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2017(5):49-49.
[2]朱方龍.淺談初中語文差異性教學[J].速讀旬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