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
摘要:語篇分析理論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彌補了英語教學中的不足,提升了學生閱讀能力,本文對語篇分析理論運用的作用進行論述,重點闡述了應用策略,主要有:建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加強語篇意識和重視背景的探索等,以期有效提升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篇分析理論;高校英語;閱讀教學;應用研究
引言:
高校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中主要部分,對提升學生英語能力有重要意義,語篇分析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提升英語教學效率,所以高校英語教師要重視語篇分析理論的運用,增強學生閱讀能力。
一.語篇分析理論在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作用
(一)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語篇分析理論的運用是以整體文章作為主,對段落進行逐一的分析、理解,再對其中句子進行掌握,這一過程是從整體到部分的了解,再通過部分到整體進行總結。陌生文章英語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不能理解的句子或者詞匯,可先經過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再將這一環節帶入到整體文章中,使學生以代入法輕松了解詞匯或句子的含義,這種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和分析能力等,進而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提升學生英語文化意識
英語文化意識的提升是學生運用英語能力的主要因素,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內涵,英語也是如此,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成績,就要令學生對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掌握。受語言環境影響,固定的漢語模式已經在學生心中根深地固,即使是利用英語教學,也經常出現漢語句式的形式,這樣對造成英語語法的錯誤。語篇分析理論的運用,就需要教師重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加強學生對文章背景文化的了解,更好的形成英語文化意識,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三)將學生為課堂主體
傳統教學中,一般教師使用灌輸式手段進行教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完全由教師掌控,學生沒有主體意識,這種環境下課堂氣氛會變得單一、緊張。而進行語篇分析理論教學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將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英語中進行閱讀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段落含義,然后再做整體閱讀的研究,這一過程中,教師不但是引導者,還是參與者,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更好的投入學習中[1]。
二.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一)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
很多高校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將文章分裂成很多小型篇幅進行學習,這種教學形式使學生逐漸形成了利用漢語理解方法對英語文章進行分析,面對這種情況,不但會影響學生的閱讀速度,還對英語中語法和詞匯的含義理解有很大的偏差,所以,語篇分析理論的教學要求教師先培養學生好的閱讀習慣,盡量避免閱讀過程中過多重視語法和短語的翻譯,而是將閱讀中的注重點放在整體結構的分析中。第一,高校教師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先選擇好文章的難度,以從簡到難的文章進行分析,然后在每篇的文章教學中培養學生從整篇的思維進行閱讀和理解。第二,進行語篇分析理論的應用時,遇到不認識的詞匯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擺脫查詞典的習慣,面對很難理解或者不認識的詞匯,先進行上下文語境的分析,站在整篇文章內容的角度進行短語或者詞匯的分析,掌握大致含義,減少查閱詞典的時間,這種閱讀習慣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閱讀效率和質量。
(二)培養學生語篇意識
高校學生語篇意識的培養,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進行語篇的探索,更有助于學生對內容的掌握,所以教師對其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分析文章內容和特征,增強學生語篇意識。具體來說,語篇意識的培養主要是教師利用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和語境等,令學生感受到不用文章題材的特點,并組建語篇概念,再對其中句子進行分析和結構的完整性使學生掌握文章語篇的標準,最后令學生在閱讀后對文章內容進行敘述,利用鍛煉英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語篇意識。
(三)重視背景的探索
語篇分析理論的運用,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背景知識的研究,背景的良好掌握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防止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匯或者短語后,打亂閱讀方向,可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并且語篇分析理論中背景的掌握,可以將學生融入到文章情境中,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在一定情境中不同方式的運用,提升學生知識面,更好的掌握文章內容。第一,教師先對教材中每單元的內容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利用質量向學生展示背景知識,學生自行利用教師提供的背景進行思考,和推理,閱讀文章時更好掌握傳達的內容。第二,教師定期帶領學生進行每個國家的文化和人文背景進行學習,體會不同國家人們的語言背景,掌握每個國家中風土人情的背景知識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表達的含義。最后,語境的融入時,學生要重視上下文的灌輸,大多數文章中語境的展示需要全文貫通才能更好的體會,這就要求學生可以對文章內容有大致的掌握。
(四)適當提問
語篇分析理論在于都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可以適當的進行問題的提問,激發學生興趣。第一,可先讓學生對文章標題進行討論,教師事先整理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確定文章方向,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做好閱讀過程中思考和探索,這是加強學生語篇閱讀理解的重要環節。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閱讀期間,推出幾點更有啟發性的問題,然后講解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答案的分析,使學生明確自己思考方向的正確與否,并輕松掌握文章主題。例如有關議論文的閱讀,教師先提出和文章中心有關的問題,學生通過思考快速掌握文章含義,而對敘事類的文章,教師可按照事情發展,有時間性的提出問題,例如:“Who was Yiliya?What were her personaIities”這種順序性的問題一般是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總的來說,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文章的閱讀就可以找到答案,這種形式可以快速提升學生掌握文章的能力,然后再利用推斷性的問題加強學生對細節的理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2]。
結論:
語篇分析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是近幾年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舉措,轉變傳統閱讀形式,將閱讀材料作為主體,進行語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學生閱讀能力,促進高校英語閱讀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燕.語篇分析理論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賾[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2):142-143.
[2]馮麗娣.語篇銜接與閱讀理解——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0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