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瓊艷
【摘要】職業學校實施語文學業水平測試旨在反映學生在語文知識、語文素養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本文主要從語文學科方面,以江蘇省淮陰中等專業學校2015級機電工程部學生備考的實踐教學活動作為研究實體,探索提高中職語文課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業水平測試 ; 語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12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建立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制度的意見(試行)》,根據意見中職學校推廣與實施中職學業水平測試,促使以技能為特色的中職教育重新審視文化基礎的重要性,實現中職課堂真正的教學改革。
一、2015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
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測試正式推廣時,筆者擔任淮陰中等專業學校機電工程部2015級的語文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應對2017年11月份的學業水平測試,我首先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現狀及對學業水平測試的認知。通過調查分析,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存在基礎薄弱,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度不高,對語文學習的目的不清晰,并且在語文知識點的認知上較模糊,文言文學習及寫作是學生普遍認為最難的內容,但學生對學測語文的通過率期待值很高,都希望能順利通過考核。
二、應對中職語文學業水平測試的策略及成效
(一)研讀課程考試大綱
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學業水平考試注重考查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考試的范圍為基礎知識、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四大部分。在對大綱的解讀中,明確了考試的范疇和題型,從基礎知識板塊、現代文閱讀與文學作品欣賞、古詩文閱讀、綜合實踐與運用、作文等五個板塊,對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形成一套完備的知識體系。
在應對語文學業水平測試的備考工作中,應從高一年級開始,從平時教學工作抓起,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文本教學中,要突出重難點,制定相應學案,明確每篇文本的教學目標、內容及達成情況,有講授,有檢驗。尊重學生學習實際,抓好基礎,根據大綱要求,將知識要點分散到每個學期的教學任務中,以避免在高三年級復習時,時間不足,任務重。將兩年半的教學周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布局,有總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前四學期的教學任務以語文四冊課本為藍本,結合大綱要求,將學測內容分散穿插在四學期中,分步驟進行教學,第五學期以復習為主。
(二)應對策略
編訂學案集。在日常教學中,根據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大綱和學業水平考試語文大綱要求,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編寫學案,用于課前預習、課中檢測、課后鞏固,有效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提高課堂效率。整理晨讀素材。搜集整理語文四冊書中的名家名段、古代詩文等,簡易裝訂成冊,合理利用每天早自習的20分鐘時間,讓學生誦讀經典,將朗讀變成一種習慣,也讓學生在習以為常的誦讀活動中,感受文學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制定學測備考方案。制定了一個相對完備的復習備考方案。備考方案遵循大綱要求,貼近學生實際,操作性強。
(三)教學成效
從2016年9月開始,筆者在任教過程中將新課教學與學測結合在一起,使得課堂紀律及課堂效果都有了很大提升,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成績有效提升,尤其是在2017年9月進入學測備考復習中,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上,認知點明顯增多。2017年11月11日,所任教班級學生參加江蘇省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考試,通過率為81.6%。
三、探索和思考
學業水平測試的推廣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提升了中職語文課堂的效率,中職語文課堂上的語文味也在慢慢回歸,但應對學測,還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地方。端正教學思想,不忘初心。在應對學測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一味強調通過率,按照教學大綱生搬硬套,考什么教什么,那樣,學生只是零散地掌握了一些知識性的結論,對所學知識根本不能融會貫通。我們教學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將語文的核心素養與學業水平測試備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了解學習語文的意義。創新課堂模式,激發興趣。在中職校,文化課的課時比例相對較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能提高課堂效率。把知識點錄制成微課,建立學測題庫,通過移動終端以游戲闖關、競賽等多樣化的形式供學生課前學習,課堂余下更多時間來解決疑惑。明確學測結果的運用。應該把學測結果與學分計算、畢業掛鉤,讓學生清楚學業水平測試結果對自己未來的影響,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應對學業水平測試,我們不僅要研究考綱,研究學情,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樣一個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語文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職學校也在培養具有文化內涵的精技人才的路上,負重前行。
參考文獻
[1]張慧玲.學業水平測試背景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方向[J].江蘇教育,2015(5).
[2]繆曉燕.中等職業教育學業水平測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6(8).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