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但是在“假語文”的環境下,“真作文”教學難以展開。本文介紹了“真作文”的現狀與背景、內容和內涵,提出對“真作文”教學的方法及建議,并展望“真作文”教學的未來。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這個時代呼吁“真作文”!
【關鍵詞】真語文;真作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現狀與背景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多少學生談作文色變,一說起寫作叫苦連天;又有多少教師對著一摞作文本默默長嘆。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評作文,如此被動又尷尬的局面意味著作文教學仍然是語文教學的難題。多年來,對語文教學的探究從未停止,所有的教師都希望能夠盡快找到語文教學的光明大道。
在2013年12月29日在泉州市聚龍外國語學校舉行的全國真語文系列活動“2013年語文教育年終研討會”上,數位名師在進行示范課教學后,發出了“本真語文”教學宣言;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提出了“真語文”理念,強調讓“語文教學回歸傳統,找回本真”,明確了“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的基本要求……“真語文”理念的提出及后續一系列“真語文”活動讓許多一線教師陷入了深思,反思起自己的教學: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所謂“假語文”嗎?
“真語文”提倡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批判了當下以公開課為主的“時髦卻虛偽”的語文教學。但是,作為一線教師不難聯想到:如果說部分公開課是一種為了體現素質教育而進行的表演,是“假語文”,那么我們的部分為了應試教育而進行的常態教學,又是什么呢?既然教學方向、理念都是錯誤的,那為之而付出方法和手段又怎么能夠確保真實性?我們的語文教學到底還有幾分真實呢?
由此看來,“假語文”的不良之風已經相當嚴重,“真語文”的提出給所有迷茫的一線教師指明了方向。但“真語文”是“真作文”的前提,只有擁有本真的語文教學,學生才能創作出本真、純凈、自然、個性的文章來。因此,教學需要真語文,時代呼喚真作文!
二、特點和內涵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決定了作文的基本特點也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文簡稱“《課標》”)里對第四學段(7—9年級)寫作目標已進行了詳細并深入的闡述。竊以為,要達到“真作文”的要求,應該做到這三個方面的“真”。
(一)選材真
作文選材來源于真實生活。語文教學必須求真務實,作文教學亦是如此,而一篇作文的完成恰恰也離不開“真實”二字。《課標》在寫作“課程目標”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這就明確了取材源于生活的態度。我們常說優秀的文學創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沒有源于生活,又何來高于生活呢?
老師們常常在批改作文時看到這些素材:下雨了,給我送傘的人溫暖了我的心;父母或老師的一句話鼓舞了我,讓我考試成績突飛猛進……這些素材并不一定是虛假的,但是模式化的寫法令人感受不到這些素材是來源于生活的。筆者任教的班級中一個文靜的女同學連續在學校的兩次大考中選用了“外婆去世了,我心哀傷,想要追隨外婆”的素材來完成作文,令人擔心不已。當我對她進行心理輔導時,她卻不好意思地笑著說“老師,這是假的”。這樣亂編亂造作文素材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假作文”對學生的毒害。如此一來,學生怎么會對寫作產生興趣呢?怎么能從寫作中得到快樂呢?
與之相反,生動活潑的文章來源于生活,我們來看一段學生的習作:
有這么一個課間,老師的U盤不見了。同學們正幫忙尋找著,老師突然來這么一句:“好想給U盤打個電話,讓他趕快回家!”此話一出,引得同學哈哈大笑,一旁的同學插了句嘴:“老師,別著急,我幫你打!”老師回過頭來,意味深長地說:“莫非你還帶手機啊?”頓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
其實,這親切溫暖的小場景在班級里經常上演,這才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這些場景值得學生們拿起筆記下來。葉圣陶先生提到作文教學時曾經說過,自己有什么就寫什么,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么而勉強要寫什么,就是不認真。這應該就是對“真作文”選材真實的最簡明的詮釋了。
(二)情感真
情感是寫作的基礎和源泉,真情實感是作文的靈魂和生命。一篇沒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課標》在“課程目標”中鼓勵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這是說作者引發了真情實感而后創作了文章,強調了真情實感的生發為創作的契機和動力。
作文選材不僅要貼近生活,也要貼近自我。竊以為作文的真,是在學生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融入文中,將自己對社會現狀的真知灼見展現出來。如此一來,學生的作文中將會自然而然地充滿著人間真情與真愛。
(三)語言真
語言訓練是語文之本。文從字順是《課標》對作文語言的基本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要學會使用比較規范化的語言文字,用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身份的語言文字來組織自己的素材,表情達意。作文語言切忌空洞夸大、虛偽消極、矯揉造作。請看學生習作:
“現在的中國啊,住房緊張!才沒幾平方米的房間就十個人住。”說到這里,她停了一下,似乎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咧開皺皺的唇角不自覺地笑了,“你們宿舍好像也是這樣哦?”透過圓厚的眼鏡片,瞥見她眼眸里閃著一絲孩子氣的調皮,一只手插在褲兜里,氣宇昂揚精神抖擻,帥氣極了。
這個片段刻畫細節描寫,以自然、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老師上課睿智幽默的形象。一兩個生動的比喻,以學生之眼觀察,以學生之手寫出心目中他所喜愛的老師的形象。
三、方法及建議
那么,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如何引導學生走上“真作文”的大道?對于作文教學的方法,已經有許多前輩探究得十分透徹,比如教師要教會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把握細節;多維度積累素材,塑造典型……筆者認為,“真作文”教學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一)直面現實,摒棄虛偽
“真作文”要求我們做到真實,又從生活中取材,那么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樣的呢?作為教師,應鼓勵學生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去咀嚼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不只是真善美,還充斥著假丑惡的現象。“真善美”和“假丑惡”一起,它們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我們教會學生的只有“真善美”,那么學生認識的生活就不是全面的。
艾麗斯·門羅說:“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虛假。”就如同千千萬萬“真語文人”一樣,盡管我們會對當前語文教學現狀感到迷茫、失望、困惑,但是我們大膽承認它存在錯誤。我們也必須承認生活是真善美與假丑惡的統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形成學生“非此即彼”的情感觀念和體驗,這樣學生在不斷學習過程中才能形成多元的評價,更加全面客觀發展地看待事物。我們寧可直面真的“假丑惡”,也不能去逢迎假的“真善美”。
寫“真作文”,我們摒棄虛偽!
(二)只要方式,不要模式
寫作技巧應該是學生對自己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的藝術手法,作用是更好地表情達意。寫作模式卻讓布局謀篇這一最能體現作者寫作能力的步驟固定化、標準化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技巧的指導時,應注意不能把作文技巧變成作文模式。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何謂“首尾呼應”,讓學生在寫作文時量體裁衣、靈活選擇,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我們要求本次作文開頭一定要與結尾互為呼應”。因此,寫作技巧的教學一定要靈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養成過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或者顧此失彼,一不小心走上了假大空的道路。
“教師活教教活,學生活學學活,本質上非但與應試備考不矛盾,反而更有利于學生的應試備考。最為重要的是更有利于自然培養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自主人格和學習智慧。我們稱這為自主活學之本。”董旭午老師在批判當今應試化實用主義的同時,也指出“活教教活”“活學學活”才是應試的真正好辦法!寫作模式化意味著“假作文”的誕生,學生編作文或者抄作文,與我們培育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們應避免出現這類情況。
寫“真作文”,我們拒絕套路!
(三)聽說讀寫,夯實基礎
我們在指導寫作技巧的同時,也要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只對作文技巧進行指導,而不培養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就又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了。葉圣陶先生論述“語文”學科的含義時,指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宜并重,誦習課文,練習作文,因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葉圣陶先生指出,不培養或者不注意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其中的一個,其他能力的培養也會受到影響。陪伴每個人一生的不僅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聽說讀寫各種語文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好好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張先華指出“真語文必須引導學生由個到類,發現并運用語文規律,成就語文能力”,“真語文必須重視語文實踐,遵循語文課程規律,落腳于實踐訓練中”。因此,聽說讀寫作為語文學科的基本功,教師在平時就應該注意對學生進行培養,臨時抱佛腳的方法行不通。
寫“真作文”,我們夯實基礎!
最后,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因此,作文完成后的評改工作以及再評改工作即使十分煩瑣,也一定要 堅持。
四、結論
中學作文教學目前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們一起去面對和克服。本文結合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的基本特征,指出“真作文”指導在選材、情感、語言等方面要守住真實的底線,在教學方法方面著重提出了追求真實要接受生活中的假丑惡,不要使用作文模式寫作,要注意夯實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等建議。
《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中著重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的需求,更應該是學生學會做人的需求。葉圣陶先生就認為作文就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為了實現對自身價值的追求,每一位老師都盡力追求十全十美的語文課堂教學和教學效果,認為這才是成功的,這樣的努力與堅持值得肯定。但在語文教學的探索道路上,我們不能忘記了真語文教學的理念——讓語文教學回歸傳統,找回本真。
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在他的詩歌《答案在風中飄揚》中的詩句“一個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見蒼穹/一個人要傾聽多少次/才能聽見人們的吶喊”,而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要努力多少次,才能到達真善美的彼岸。其實只要我們的方向、理念、路線是正確的,一路上的崎嶇坎坷會讓我們在到達終點后擁有苦盡甘來的回味。
真語文大師賈志敏老師感覺自己“很孤獨,都是憑著一己之力”, 我想,真語文的道路上你我同行,才能不孤單。賈志敏老師也說過,“把教育當成事業來做,不要當成職業來做”。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這個時代呼吁“真作文”!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王旭明.這個時代需要真語文[N].光明日報,2014-5-13.
[2]董旭午.棄本博功:語文教學失真低效的最大癥結[J].語文建設,2013(13).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張先華.從陶行知“求真教育”深度解讀真語文內涵[J].語文建設,2013(19).
[5]賀莉丹.一堂“真”語文課[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7-18.
作者簡介:曾婉攸,女,1988年生,福建省晉江市人,本科,晉江市養正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