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阿卜杜吾普爾·熱合曼,男,維吾爾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人,現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維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社會語言學。
我經常問自己:為什么讀博士?既然碩士畢業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何必繼續苦讀呢?自小學算起,在讀書之路上我已經走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現在我做到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將來我還會做什么?最近,諸如此類的問題特別煩擾我。尤其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讓我走到今天?其次,本文的題目,我為什么讀博士?這些問題我想了很久。雖然剛入學時,一度想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可惜后來事情一多,便擱置了。而現在,這么多年讀書的積累,人情世故的感受,強烈的責任感,自我反省的本性,最終還是敦促我提筆寫出此文。
夢想,讓人永不停歇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夢想既像是蠟燭,點亮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又像是指南針,幫助我們發現自己、認識自己,甚至幫助制定未來。沒有夢想、沒有目標的人生,無異于無邊無際的黑暗,更無異于看不到星星、看不到月亮、看不到太陽、烏云四處飄移的天空。只有夢想,才能幫助人們走出黑暗,尋找充滿光明的新天地。
對我而言,我的夢想首先來自家庭。常言說,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知識、道德、人格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為孩子的人生提供燭光一般的溫暖和方向。我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的父母是農民,沒怎么念過書,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是大學、什么是博士、什么是教授、什么是……不過他們非常尊重知識、愛惜書籍、提倡科學,在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的教育思想方面,他們絕不亞于任何教授。在這種崇尚科學、鼓勵讀書的家庭,充滿“書味”的環境下,我對讀書的渴望就此開啟。
其次,我有三個可愛可敬的哥哥。他們接二連三的考上了大學,并常常在家里大談特談他們的學校生活。從他們嘴里,我聽到了大學里生活、學習的情況,碩士生、博士生。教授等各種的稱謂,還有那些我夢寐以求的名師的故事。這些都讓我非常好奇和向往大學生活。每次寒假暑假哥哥們回家時,我也絕不放過任何提問的機會,會執著的向他們詢問有關大學或在大都市(烏魯木齊)的所見所聞,他們也不厭其煩地給我講。這時候,我特別羨慕并敬佩在大學教書并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成就的那些專家教授們,并暗自立下心志,一定要向他們看齊!
在這種充滿著濃厚的“書味”的家庭氣氛以及哥哥們的引導下,一方面,“大學”這兩個字在我心里成為了非常神圣、令我心馳神往的字樣;另一方面,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成為了我夢想之火的“助燃劑”,對知識的渴望變得更加強烈。因此,當我考上大學,雄赳赳氣昂昂地跨入大學之門之際,我就給自己立下了讀研讀博的夢想。
有句名言說道:“有夢想的人永不停歇”。正如此話所講,夢想是人進步的動力。正因為這樣,我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從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廢寢忘食地學習,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了買書、寫文章或翻譯文章等事情上。今天,我正在努力實現我的“博士夢”。每當我回顧過去,發現給我動力、始終讓我堅持不懈的,正是當初的夢想。最近十九大正在如火如荼的召開,習大大說的好,人要“不忘初心”。其實夢想就是初心。有了它,我才能以更無畏的決心、更抖擻的精神來面對一切問題,全力以赴的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毫不夸張地說,學習之路上不論遇到多少挫折我都不曾灰心過、氣餒過,且一再地給自己打氣:埋頭苦干,為夢想永不停歇!
母語之愛
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我最終選擇了語言學這個專業。成為一名語言文字研究領域的高水平學者,將是我一生為之奮斗不息的夢想。
我之所以選擇語言學,想來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對母語的熱愛。我的母語是維吾爾語,是一種古老又年輕的語言。之所以說古老,是因為她的誕生史非常久遠;又之所以說年輕,是因為她不斷地其他語言中吸收有益成分,變得日益豐富且優雅。我喜歡母語、喜歡用她來描述事物、喜歡用她來交流、喜歡用她來訴說我的喜哀怒樂、喜歡用她來欣賞人間的美文美詩、喜歡用她來探索宇宙的奧秘,喜歡用她來哭、喜歡用她來笑,喜歡她的一切、一切。因為我深愛的母親就是說著她來把我養大啊!而母親又來自祖母,祖母又來自老祖母……世世代代就這樣傳了下來。今天她哺育著我,哺育著成千上萬的人們。我喜歡閱讀用維吾爾文編寫的書籍,小說、詩歌,同時,極其喜歡以她來走入知識的海洋、以她來飛翔在語言文字的天空,以她來享受天堂里的喜悅,同樣寧愿以她來品嘗一下地獄里的痛苦,以她來在閻王前像齊天大圣一樣表示不滿乃至寧愿以她來斷下最后的呼吸結束一切。
當然,我也喜歡漢語。漢語是我們的國語,一個連國語都不會說的人怎么能算上一名合格的國民呢?再說,漢語是當前世界上最古老、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歷史上,跟她同一時間形成的語言文字中,除了漢語,又有哪一種語言走到今天?我之所以愛她、珍惜她,一方面是因為她是我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中國人的保證;另一方面,掌握漢語,意味著總有一天我將有能力走出那片沙漠邊緣的綠洲,走出沙漠里的小村莊,跟國內、國際接軌,開闊眼界,擁抱世界。我為她驕傲,為她自豪。掌握她,我將會走得更加堅實、飛得更加高遠。
事實上,我之所以對語言有如此特殊的感情,正是基于自己的翻譯實踐。在翻譯實踐活動中,我越是在維漢英三種語言之間糾結、徘徊不定時,就越深切體會到母語的重要性。2012年11月我的第一篇譯作刊登在《讀者》上,微不足道的成績卻由此點燃了我對翻譯的愛之火,從此開始了一系列的翻譯活動。我永遠也忘不掉在烏魯木齊十一月份的一個寒冷天,我手里拿著譯稿,背著背包,懷著無限而美好的希望,穿梭在出版社和新疆大學之間,臉上冰刀刮,心里熱火燒。很快,我翻譯的文章在新疆的各大期刊上陸續發表,自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過,卻感覺身上的責任更多了。后來,冷靜下來想一想,我發現自己心里充斥的不僅僅是翻譯的激情,透過語言的窗戶,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社會和文化。我認真地問自己,作為一名懂得三種語言、享受國家高等教育資源的維吾爾族人,我能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國家做些什么?
每當這樣想的時候,我對母語的愛就變得更加深厚了。深厚到什么程度了呢?每次閱讀漢語或英語的新書、文章之時,我幾乎本能的問自己:這本書是否已經譯成了維語?如果沒有,什么時候能譯成維語?有沒有人在翻譯?……我為這些問題而癡迷,也為這些問題而焦慮,有時候也難免心煩意亂。于是,我也會抽空拿起筆來,盡力地去翻譯一些有關人生、勵志、哲學、散文、詩歌等體裁的小文章,緩解心中的焦慮。
豐富的翻譯實踐,使我深切地感覺到,翻譯是一座不可以用金錢衡量其身價的橋梁,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拉近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促進和加強溝通。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翻譯的文章雖小,卻為自己的那些不懂漢語或英語的同胞們,打開了了解祖國、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再說,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文化共存的大國,國家的全面發展、不同語言文化的民族之間和平友好的交流,必須有待翻譯。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社會需要翻譯,翻譯需要人才。如果有一天這座“巨橋”需要材料的話,我寧愿為它變成欄桿,變成橋墩,甚至是其橋面上的泥皮……在我看來,從事翻譯是對母語最好的報答,也是最有價值的愛。所以,母語的愛是讓我孜孜不倦地從事語言文字工作的原因,更為是讓我讀博士的原因之一。
專業的召喚
2015年我正式被錄取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社會語言學方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從學科史來看,我所學的專業是上世紀60年代首先在美國誕生的,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開始傳入中國,并組建起語言學新學科。它主要研究語言與社會的關系。
回顧自己與語言學的淵源,最早是在2010年,本科三年級時修學了一門語言學的課程。雖然當時課程只有一學期,內容也不怎么深入。然而,我卻驚訝地發現維吾爾文書籍中有關社會語言學方面的內容少得可憐。最權威的維吾爾文語言學教材里面介紹社會語言學的內容也只有一頁半。這一情況啟發了我,我告訴自己:必須向這個方向發展!2015年碩士畢業,報考博士時,我向導師一再地表示自己對社會語言學的興趣以及博士學習的原因及規劃。如今,博士學習已有三年。在這三年里,我真正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內涵,學科界限,現如今國內外的研究狀況及其發展趨勢,尤其是維吾爾語方面的研究程度,不再只是一個滿含一腔熱血的懵懂少年。我對母語的愛也更趨理性。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更具體地說維吾爾語言學研究領域社會語言學研究的進一步開展,盡早填補空白和不足之處,形成專門研究團隊,可以說是我讀博士的目標,也是我的職責。我知道,在把那本最“權威”的維吾爾文語言學書籍里面不到一頁半的社會語言學內容,擴展成一本書,甚至是社會語言學專著上,我也有雖說微不足道卻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總而言之,我為了實現自己、父母、兄弟們、親戚們乃至那些支持我、鼓勵我、對我抱有希望的人們的夢想而讀博士;我還為母語的規范、發展和純潔,經過翻譯的力量來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而讀博士;同樣我還為在社會語言學的海洋里撈出珍貴的語言珍品獻給母語、獻給社會而讀博士。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持夢想,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