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琪 胡洋洋
摘 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電信詐騙的犯罪分子主要以公民泄露的個人信息為犯罪的基本依據,從而研制出針對每個公民的騙局。此類情形對公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社會產生的很大的影響。本文將以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為出發點,對產生電信詐騙的原因及防范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電信詐騙;信息安全;互聯網技術
一、電信詐騙的概況
電信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主要利用個人信息,騙取信任,進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二、電信詐騙現象的成因
(一)個人信息泄露的概況
1.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嚴重
個人信息對于每個公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泄露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公共場所的免費無線網、路邊的宣傳廣告上張貼的二維碼、企業推廣活動時填寫的個人信息、以及各大平臺上的服務協議等等,這些都是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源頭。加之信息的接受方對信息的保管不完善,存在從中謀取利益的現象存在,個人信息買賣在地下市場十分猖獗,犯罪分子只要花一些錢投入,就可以買到大量的個人信息,以方便他們作案。
2.“互聯網+”衍生的電信詐騙
現在社交和商業運行模式大量依靠互聯網,qq、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媒體以及搜索工具本身的社交屬性和商業屬性相結合的形式。主要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通過聊天、盜取賬號等形式騙取受害人的信任,以借款或者直接索取等名義騙取錢財。另一種是利用網絡平臺的漏洞偽裝相關的工作人員騙取公民信任,從而騙取錢財。兩種方式存在著相同的方面,犯罪分子都是利用自身的技術手段以及社交媒體的技術漏洞進行騙取錢財。
(二)法律體系不完備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還是不夠完善。針對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建設滯后,以及法律與法律之間沒有良好的銜接等問題普遍存在。
(三)監管部門手段缺欠
由于電信詐騙地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極其多樣,作案方式較為隱蔽,致使相關監管部門并不能有效地進行監管。再者,監管部門內部存在管理上的問題,這些都是引發電信詐騙現象泛濫的因素。
三、電信詐騙現象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個人信息保護的法規與制度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文件明確規定了公民個人信息受國家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竊取個人信息。針對相關法律的建設,還應該重視到,兩部法律之間,甚至是多部法律之間的銜接性,以電信詐騙為例,國家應將電信詐騙的相關法律法規與公民個人信息防護以及禁止對個人信息進行市場交易進行銜接或者整合,制定出一份全面的法律法規。
(二)提高個人信息安全素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上的各個群體,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幾乎人人都會使用互聯網。現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二維碼支付、免費無線網連接、免密支付、搶紅包等等形式的出現,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安全性這一重要部分,提高防騙意識、安全意識,切記貪圖小便宜。政府以及社會志愿團體,就相關問題,針對性的展開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的個人信息安全素養。
(三)采用技術手段
首先,企業在制作網站以及軟件的時要注重安全防護建設,讓使用者在輸入個人信息時有一個安全的保障。其次,開發利用信息技術,使網絡平臺沒有漏洞可以供犯罪分子進行利用,從而損害社會公民的利益。再者,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強技術建設,利用網絡技術對電信詐騙等犯罪行為進行監控的管理,提高辦案效率。
四、結語
綜合上述,電信詐騙的根本在于騙取信任,而這信任來源于犯罪分子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了解程度。所以,保護好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就是防治電信詐騙泛濫的重中之重。希望通過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等方面的努力,終會形成一個文明和諧的安全社會。
參考文獻
[1] 李振汕.基于互聯網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探討[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09(3).
[2] 侯富強.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模式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144-148.
[3] 張里.推《電信法》須先解決三網融合矛盾[J].IT時代周刊,2011年07期.
[4] 韓偉.美國電信產業管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褚紅云.當前網絡詐騙犯罪手法與特點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金橋;電信法制建設迷霧重重[J].互聯網周刊,200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