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岸
摘 要:《室內設計基礎》是室內設計方向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隨著21世紀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形勢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設計行業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必要改革,以此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從目前我國《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著手,提出一些教學改革的建議,力圖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的結構和內容。
關鍵詞:室內設計基礎;獨立學院;教學策略
《室內設計基礎》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環境設計或室內設計專業方向的基礎課程,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的設計學習,是對室內設計中的設計原則、方法和技術要點的概括與總結。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在以往的高校課程建設中,大多將其定義為專業基礎課,是室內設計專業承上啟下的重要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目的是: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中,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具備初步的實踐設計能力,也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1 結合實際存在的主要問題
《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涉及到建筑學、美學、人體工效學、物體工程技術、人類心理學、文化學等多門學科的內容。并且,在專業教育進程中《室內設計基礎》課程處于理論基礎到設計實踐的過渡課程,所以這對學生了解、研究和探索室內設計的方法與規律,以及對創新思維的訓練、創新意識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認為在教授這門課程中遇到的難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1 基礎知識的遺忘與缺乏
在《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教授之前,設計類課程也有一些基礎課已經開設,其中一般包括《人機工程學》、《CAD技術》等主要課程,但以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室內設計基礎》課程的學習。雖然在《室內設計基礎》之前已學過《人機工程學》這門課,但是不能學以致用,單純的掌握了些不能靈活用于實際的數據,甚至一些學生因為課程銜接度不夠,常用的數據范圍也沒有掌握,設計構思與實踐嚴重脫節。比如《人機工程學》中學過的數據尺寸在設計實踐案例中不能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脫軌。在方案設計中濫用CAD圖塊,生搬硬套,甚至有些同學將立面圖塊用在平面圖上,不知其所以然。這些都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遺忘或丟失,是前期設計基礎不牢固的表現。
1.2 創新性培養的缺乏
《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最重要的是對室內設計基礎流程和設計方法的教授,以及學生創新性的培養,但在普遍高校內都可以看到課程缺乏創新性的培養,學生容易照搬照抄已有“案例”,比如針對空間二次設計,很多學生不經思考就直接手機百度相關戶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室內設計基礎知識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同一個設計課題,做出來的設計方案容易產生千篇一律的現象,這個有現代科技的發展的原因,任何知識要素都可以網絡查詢,而最重要的是教師在這門課中應該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角色,引導學生從平庸中跳躍出來。學生對計算機搜索功能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功能都產生了很大的依賴,而這些依賴都可能在設計 初級階段導致設計能力的缺失、創新性設計的缺失。
1.3 學生參與性的缺乏
首先,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得到反思,目前很多設計專業的教師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手法,仍然將《室內設計基礎》課程當作純理論課教授,這很容易使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沒有興趣注定不能深入的掌握課程核心內容。理論課程通常以兩節課為一個頭,有甚者四節課連上,傳統的教授方式與PPT使學生養成了被動填鴨式的學習習慣,從而更加談不上主動探索新設計問題的興趣。其次,傳統的考核方式也應該得到改變,教師在對《室內設計基礎》課程評分階段,通常傾向于效果表現,而忽略了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現在的設計課程,電腦設計普及,幾乎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用計算機進行繪圖,而設計理念、設計構思等很多都是徒手形成的,設計初級階段教師要求使用手繪草圖形式來表達設計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幫助學生提高設計思維、培養設計創意。
2 《室內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應對措施探究
2.1 改革課程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是室內設計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要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設定設計題目,學生實踐來完成,包括住宅室內設計訓練和公共空間室內設計訓練兩部分內容。設計題目的設定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即從設計內容簡單、規模小的到內容復雜的、規模大的空間。實踐訓練的起步點一般是小規模住宅室內設計。采用理論和實踐交叉循環教學模式,以往的室內設計課程一般是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純理論課為主;一種是先講授理論后進行實踐環節。實行交叉循環教學后,可將理論和實踐課打散,靈活布置。比如在8學時的基礎理論課講授完成后,配合相關的實踐環節,講授室內設計基本法則與手法等相關內容后,馬上在實踐環節展開討論,并由教師提供毛坯室內空間,由學生盡心多元化設計,比如在學完室內各界面的限定方法后,在原始空間內,學生們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發揮自己的創意設計多種方案。在此過程中,通過實際案例講解、課內輔導、作業點評、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對每個知識點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并且有助于課程后續的理解和應用。
2.2 改革評分制度
室內設計基礎這門課涉及的內容很廣泛,設計本身所涵蓋的科學、藝術、功能、美學等多元化要素都滲透在這門課程中,所以一味的照搬照抄是不能學以致用的。成績考核的目的上,可以由檢驗知識掌握程度向檢驗思維能力和創意意識轉變。所以教師應細化考核內容,比如進行分組式調研和個人調研,又可將調研內容拆分為不同的環節,針對不多知識點,以組和個人完成小案例,以組的形式可制作調研解析報告進行匯報。每一個小的課題設計或調研報告的分數都應計入總評分中,比如平時分可由通常的20%提高到50%甚至更高,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或學習態度,重點在于對學生設計思維和創意的培養,而課程結束后的大作業課題設計則占總評分的30%-50%,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重視,用心完成每個小案例課題設計,逐漸達到掌握課程核心內容的目的。
2.3 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除了傳統教學方法以后,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堅持突出因材施教,教學方式盡量多元化。比如在布置室內設計題目之前,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要求學生根據班級總人數分組,課外調研可以以4-5人為一組,便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協同工作,培養未來職場需要的團隊精神。聯系實際案例到教學上,除了展開室內設計主題訓練,還可以模擬實踐教學和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比如:讓學生模擬甲、乙方進行方案探討,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模擬真實項目的投標與競標活動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校畢業后就是走入社會大學,設計行業競爭激烈,在校期間,教師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成長,并為其進入社會崗位掃除障礙。比如對于內向的學生,教師可有意安排更多上臺展示、講解的機會;對浮躁的學生,可有意安排更多方案設計多樣化、文案類等學習機會等。
3 結語
《室內設計基礎》教學改革在我院進行初步的教學改革試行,課程教學應該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考慮獨立學院當前的實際情況,以及室內設計的專業特點、獨立學院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室內裝飾行業的特征。在教學硬件環境上要加大經濟投入,使學生在大一大二階段將設計基礎課程知識打牢固,盡可能的建設校內外工作室和實訓基地,發展校企合作的項目是教學方式。將學生培養成有專業素養、獨具創新能力、具有一定實踐基礎適應未來工作需要的設計師,是獨立院校基礎課程內容和教學策略實踐研究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