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毛毛 何李 河南豫光鋅業有限公司
培訓是人力資產增值的重要途徑,也是組織效益提高的重要過程。培訓已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而在實際的培訓工作中,培訓卻遭遇著各種困境和尷尬,具體表現為:
1.1 培訓體系不健全,培訓模式機械僵化
據資料顯示,雖然目前國內培訓呈現比較火熱的現象,但各個企業培訓缺乏系統性和體系化,研究表明,92%的企業沒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在培訓管理機構建設方面,僅42%的企業有自己的培訓部門;在培訓制度方面,64%的企業聲稱有自己的培訓制度,但很多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訓的內部課程體系建設及講師培養上,成體系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培訓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培訓形式單一,或外聘講師來一場培訓或者外出培訓,培訓流于形式,為培訓而培訓現象普遍存在。
1.2 培訓針對性、實用性差
有效的培訓是建立在切實的需求分析的基礎上,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員工技能提升和組織績效改善起著推動作用,而在企業中,培訓流程不清晰,培訓組織落實不到位。很少有企業進行過規范的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組織過程也缺乏科學有效的設計,培訓后更少有規范的效果評價,趕羊群式培訓依然大行其道,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差。
1.3 培訓理念落后,培訓激勵不足
領導對培訓重視不足,“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也是培訓時常遭遇的尷尬。同時,部分企業缺乏與培訓配套的員工激勵晉升機制,員工培訓熱情不足,動力缺乏,培訓自然難以有效開展。
培訓體系包括: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管理體系、培訓效果評估和培訓制度建設體系四部分組成。其中的核心之一便是培訓課程體系。
2.1 培訓課程體系的建立,是基于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部門業務需求精確分析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出發點,精確定位,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2 培訓課程體系構建的主體是內部講師,來自于企業不同層級、不同部門的內部講師,熟悉企業內部的核心文化、關鍵知識、內部案例,以內部課程的形式將知識技能傳遞給所有員工,形成企業內部的無形資產與競爭優勢,因而避免了單純依靠外部培訓造成的水土不服、落地難等困境。
2.3 規范的培訓課程體系,可整合企業內部培訓資源,形成對關鍵技術、技能、知識的沉淀、凝練和傳承,防止某些關鍵崗位員工的流逝而導致企業實用性技能的喪失,讓更多的員工將好地經驗和方法運用到工作中,提高企業的工作效能,日積月累中,自然形成一筆寶貴的培訓財富,構建培訓的良好循環提升。
3.1 構建課程體系框架
培訓課程體系應考慮整體課程構架,我們必須明確在企業內部有著相同工作性質、相似工作能力要求的崗位集結起來,組成一個團體,我們稱為崗位族。對崗位族進行整合梳理,一般可劃分為知識類、技能類、素養類及管理類課程類別,根據不同的課程類別設置不同的課程內容。
3.2 課程開發和設計
課程開發和設計從以下7個步驟展開:
3.2.1 選定課程主題
根據公司戰略發展目標和年度業務工作重點,聚焦典型業務問題,確定課程開發的主題。可通過頭腦風暴法,組織部門業務骨干來進行開會研討,聚焦問題,經過研討最終選擇一個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題。
3.2.2 實施培訓需求分析
切實的需求分析,才能發現問題,找準培訓的方向。培訓需求的方法有: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從組織層次分為:工作績效分析法、資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需求分析簡單的說就是“對照標準、測量現狀、計算差距、分析原因”,只有差距找到了,培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培訓的有效性才具有說服力。
3.2.3 確定課程目標
目標應立足為解決生產問題,從制約本部門重點工作、重點業務的瓶頸問題出發,選定培訓目標。目標應該明確,可量化的務必量化,不能量化盡量轉化為表現性目標,目標的設定牽引著內容及后續的課堂設計,目標應來源于切實的需求分析和調研,來源于員工行為標準和行為現狀之間的差距,目標明確而清晰,才能引導后續培訓活動的開展。目標一般可分為知識類目標、態度類目標和技能目標。精準地設定基于不同內容的培訓目標,可以確保所學的內容得到有效吸收與轉換,最終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2.4 收集素材、確定課程內容
內容是課程的血肉,內容豐富才能使課程呈現立體化、有深度,當前信息來源豐富,講師可借助互聯網、行業期刊、行業專著、行業咨詢報告等媒介,廣征博引,去粗存精,圍繞課程目標進行嚴謹的取舍、組合,形成課程的內容體系。素材搜集時應注意,一忌貪多嚼不爛式的資料堆砌、泛泛而談;二忌缺乏針對性、實用性的一味標新立異。所有內容的選擇應圍繞為課程主題目標服務的功能,要保證素材的鮮活性、可靠性,素材要服從課程設計架構,杜絕主次不分、雜亂無章的現象,保持知識邏輯體系的嚴謹,表現手法要科學、周密,切記追求表面上的新穎、花哨、動感等效果,否則,形式就會大于內容,喪失素材組合的典型性、針對性。
3.2.5 搭建課程邏輯構架
邏輯構架是課程的主線,一門優秀的培訓課程必然是主題分明、邏輯清晰,表達清楚的。內容如珍珠,邏輯就如穿珍珠的線,再豐富的內容如果缺乏邏輯的貫穿,也將如一盤散沙,學員聽后是一團漿糊,不知所云,邏輯應簡單有力,清晰明了。檢驗課程是否邏輯結構清晰的方法,可采用“電梯時間”方法,即一分鐘內是否能概述課程的結構主線,如果不能,即表示課程組織設計和邏輯結構有待提升。
3.2.6 課程設計
課堂設計非常重要,形式承載內容,過程即結果,過程精彩,結果自然不會差。學員有多少時間主動參與,有多少時間被動接收,即是培訓的效果的直觀體驗,不同類型的培訓適用于不同的課程設計和呈現形式。知識類宣貫重在進行歸納總結、講師需對內容進行精加工、課堂上不斷重復;技能提升類培訓,重在操作要點訣竅的總結、演示,案例分析、分組討論、道具演示、現場授課等方法可靈活選用,目的即讓學員參與,反復強化;態度轉化類培訓重在設計一定的場景、問題、案例或游戲來挑戰學員固有的信念系統,使之形成強烈反差,進而自己得出結論,改變態度。
3.2.7 持續改進
一門課程完成后,需要不斷的講授、驗證、修改和完善,最終形成課程PPT、講師講義、學員講義、配套題庫、教材等相關資料,最終成為一門成熟的課程才能納入課程體系里。可以說借助培訓課程開發,聯動促進了培訓講師隊伍建設、標準化的培訓教材建設逐步形成規范的培訓體系。
3.3 課程管理與更新
企業形成種類齊全、層次清晰、互有聯系的課程資料庫,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當課程逐步豐富后,就要對課程資料庫進行管理。可建立課程保密分級機制、課件更新周期原則、資料借閱權限設定、資料完整度評估、所屬課程系列、培訓實施形式、考核方式、評估層級等等。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非常多的細節,每一個細節的實施都為整個培訓課程體系的建立提供支持。
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訓課程體系,是企業培訓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套完善的培訓課程體系可以使企業培訓變得更加系統化、規范化和條理化。但是,培訓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目標進行及時的調整,否則培訓課程體系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不可能真正發揮推進績效改善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