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
【摘要】“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核心理念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教學中,由于種種因素教師有時會局限于關注個別學生而忽視了大部分學生。對學生的關注,既是每一個學生享有的權利,也是我們教師應盡的職責,教師要用關注為每一位學生筑起更為廣闊的天空。
【關鍵詞】了解學生;有效施教;以情動人,用心施教;以生為本;科學施教
一、教學案例
這是一節(jié)展示課,教學設計巧妙,老師循循善誘,學生才思敏捷,課堂氣氛熱烈,展現(xiàn)了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讓聽課的我也不由地沉醉其中。但在議課中有位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一節(jié)有缺憾的課堂,課堂中教師的所有設問是由極個別學生在作答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違背了新課程“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專家的點評讓我細細回想:確實在這節(jié)課中舉手的好像總是那幾位學生,回答問題的好像還是那幾位學生,得到掌聲和表揚的好像也總是那幾位學生,教師在不知不覺中被那高高舉著的手牽住了目光而忽視了絕大部分的學生,“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成了一句空洞的話。
二、教學反思
“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核心理念最基本的組成部分。“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就是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分成績優(yōu)劣,立足使每個學生都成才。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被教師特別關注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取得進步和優(yōu)秀的成績。在教學中,有些學生因為成績優(yōu)秀、主動舉手、思維敏捷、回答問題準確而被教師頻頻關注;有些學生因為使壞、調皮、搗亂而被教師密切關注;而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往往被教師忽視了,這樣的課堂成了教師和部分學生的舞臺,而大部分學生成為課堂中的觀眾、陪坐或陪讀,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都是發(fā)展的人,每一位學生都是教師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學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教學延伸
如何立足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1.了解學生,有效施教
孔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每一個學生都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鮮活的生命,他們在學習、生活、思維、表達、交流等方面各有特點,對知識的領悟、理解、運用和創(chuàng)新方面也各有千秋。了解學生,才有可能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對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必要的教育。就以課堂教學為例,有的學生,教師講一遍就能消化,甚至教師不教,他也能學會;有的學生要學幾遍才能理解。關注每一個學生就得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他們思考、解決;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特別的鼓勵,如用商量的語氣問:“試試好嗎?想回答嗎?”或者在學生討論、思考的時候,悄悄地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fā),然后引導他們當眾發(fā)言。不久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中舉起的手越來越多,發(fā)言越來越精彩,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了共鳴,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課堂上的精靈,打破了那種“優(yōu)生”次次參與,其他學生無從下手的狀態(tài)。
2.以情動人, 用心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教師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充滿信任,他們才會更加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一個親切的目光,一個淡淡的微笑,認真聆聽學生發(fā)言,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和真誠的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師愛的溫暖,方能開啟每個學生的心靈,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學生。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個學生,把關愛傾注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尊重每一個學生,充分相信學生,不排斥任何一個學生,和學生產(chǎn)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尤其是那些平時表現(xiàn)不突出的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的關注度不夠而與教師產(chǎn)生距離感,這就更需要教師用心去和學生交流,用心去滿足學生的渴求,給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舞臺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
3.以生為本,科學施教
法國數(shù)學家波利亞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了一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學生想了和學了些什么更重要千萬倍。在課堂中,教師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展開教學而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學生在課堂中只能努力揣摩教師的意圖,配合老師完成這堂課的任務?!瓣P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就要走近學生,以生為本,激發(fā)學生思維興奮點,讓每個學生樂于被關注。
(1)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滿足學生的需要
許多學生課后聊天,說到國產(chǎn)航母等時事是津津樂道、神采飛揚,可一旦上課學習科教興國等知識就無精打采,哈欠連天。完全相通的知識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何在?現(xiàn)代中學生關心社會、思索人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有著強烈的探究愿望,教材中案例往往時效性比較差,讓學生缺乏新鮮感,難以引發(fā)共鳴。“關注一切學生的發(fā)展”就要以學生關注的問題為中心,滿足學生求知的需要。例如,在學習《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時,我給學生播放了《迎賓曲》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式視頻資料,以這些真實的材料導入新課,立即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幾個問題,如:你怎樣理解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如何行使權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如何?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怎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如何?要求學生帶著以上問題觀看“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宜興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宜興市部分人大代表信訪接待、調研、評議的視頻,學生看到視頻中自己所熟悉的情景、事件與人物,倍感親切,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熱情。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圍繞視頻及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匯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知識。以學生關注的問題為中心,滿足了學生求知的需要,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把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讓學生得到了真正的發(fā)展,使教學更有生命的活力。
(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每個學生樂于參與
教學要講究手段的多樣化,不斷刺激學生的興奮點。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更要針對學生好說、好動、好參與的特點,做到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課本與社會相結合等,不斷變換教學方式,使學生從一種興奮狀態(tài)進入另一種興奮狀態(tài),對教學始終充滿新鮮感。我在講解“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時引導學生看報紙、讀報紙、看新聞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感受中國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舞臺上的表現(xiàn),既學習了時事,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時,播放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精彩片段:倒計時的擊缶;活字印刷術;“和”;太極;古琴等,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多彩的中國文化的畫卷,在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輕松地解決了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為下個章節(jié)教學內(nèi)容“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又如,在學習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的關系中,我采用了辯論賽、“小老師講課”、多媒體圖片展示等,讓每位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活了思想品德課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做了學習的主人。
成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fā)展的教育。一堂有效的好課應當是寫在每個學生臉上的那份難以言喻的興奮和渴望;一堂有效的好課應當是讓每個學生出彩的課?!耙恢Κ毞挪皇谴?,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我們的關注從每一個學生開始,讓我們用愛心和智慧去哺育每一棵幼苗,為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成長的環(huán)境,用關注為每一位學生筑起更為廣闊的天空,用關注讓所有的學生自由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