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琪
摘要: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應把現代教學的理念和思維貫穿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合理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運用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加強學生和老師的互動。
關鍵詞: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155-01
新課程倡導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在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使教材成為支持教學的課程資源,而不是束縛教學的繩索。
1.靈活使用教材,更新教育觀念
靈活使用教材要遵循一個原則:“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也就是說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課標的理念和要求;要以新教材的內容為憑借并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合理演繹、科學整合教材,構建一個更為合理的教學體系;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增加或補充某些內容,在內容的呈現上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應學生發展需求的內容。做到尊重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整合教材但不游離教材之外。使教材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使學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識。讓學生的學習在“最近發展區”內進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化和高效化。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在課的伊始,我首先出示兩張面積大小相同的長方形紙分別將其中一張紙以長為高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并記做①號;再將另一張紙以寬為高旋轉一周,形成一個圓柱,記做②號。提出問題:“如果分別將沙子裝入這兩個圓柱中,這兩個圓柱中的沙子一樣多嗎?”放手讓學生們大膽的猜一猜。接著讓學生將②號圓柱裝滿沙子,然后慢慢導入①號圓柱,當①號圓柱被裝滿時,②號圓柱中還剩有沙子。最后再次提出問題:“兩張面積相同的紙做成的不同的圓柱,為什么兩個圓柱體里的沙子不一樣多呢?這與什么有關系呢?”實驗的結果不同于大家的猜測,其中的奧妙在哪兒呢?并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這樣的設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讓學生能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并且能從中感悟,逐漸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2.結合教材內容,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學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而新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交流討論的平臺,因此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能力特點的基礎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學習,真正作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的唯一根本目標,進而也真正體現教材新特點、新思路、新創意。
例如:在認識了“黃金比”后,我設計了這樣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生活中的美”:(1)布置任務:生活中的美隨處可見,請你們思考:在這些千姿百態地美中的共同點是什么?小組合作探究后拿出一個較好的研究成果。(2)實踐探究:學生分小組在網上、課本上收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成課件,然后小組同學計算相關數據。(3)匯報交流:學生根據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生活中物品的美、建筑的美、人體的身材美和大自然的美等等都離不開“黃金比”。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把數學知識與平時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既可使學生的觀察、操作、思考有了現實的依據,又可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全面、綜合、靈活地運用;既培養了學生上網進行資料查詢的能力、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自制課件的能力、分組合作以及團隊精神,又在真正意義上作到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體現他們的聰明才智、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促進他們的成熟與發展。
3.立足高效課堂,改革教學方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不僅是如何“教”的過程,而且是引導學生如何“學”的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開發學生潛能,促使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好奇心強,但思維還欠成熟,他們的頭腦種有許許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見解,教學中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鼓勵猜想,并加以引導,充分保護那份可貴的好奇心。同時還要給學生充分討論的機會,進一步解決問題,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或學生做大量模仿性習題,然后校對答案的教法是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改進教法,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用數對表示數》一課時,課的伊始讓學生說出班長所在的位置,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了要有統一的觀察標準的需要,從而引入新知的學習;再如標準統一后用第3列第2行記錄班長的位置后,我又拋出問題:覺得用文字記錄不夠簡潔,要求學生用數字和符號來表示,鼓勵學生獨立創造,于是出現了板書中的多種不同的記錄方法,然后通過抽象出多種方法的共性之處,自然引出了數對的表示方法。在確定班長位置的過程中,貫穿著這樣一條線索:由“自己的方法”,到“第幾列第幾行”,再到“數對”,引發學生數學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
總之,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的價值,就應該運用各種課程資源。教材是預成的、生成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對話過程,是師生與環境之間的開發、交融過程。在教學中,要認真領會課程標準精神,深鉆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并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新課程的改革還是要從基礎做起,抓住了基礎也就抓住了根本。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全目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弗賴登塔爾.數學教育再探[M].劉意竹,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