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下文描述了藝術類貧困大學生自卑自閉、依賴懶惰、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探索了他們的心理問題成因——四大壓力來源,提出了解決其心理問題的對策,以豐富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理論。
關鍵詞:藝術類;貧困生;心理壓力來源;對策研究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制深入改革和教育扶貧工作的大力推進,貧困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藝術類貧困生是大學校園中的特殊群體,是高校學生工作重點關注對象。他們性格特點鮮明,家境貧寒,復雜的成長環境使他們比其他大學生承擔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現象尤為突出。因此,做好藝術類貧困生心理扶貧工作,探索藝術類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解決途徑,已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藝術類貧困生不良心理特征
(一)自卑自閉心理
自卑指個體認為自己的天賦、能力、外貌等各方面條件不如他人,產生羞怯、不安、失望等情緒。自閉是一種社交障礙,表現為孤獨離群,封閉自我,不主動與他人交流。有的貧困生認為自己經濟、學業、人際交往等方面樣樣不如人,極度自卑敏感,畏首畏尾,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由于缺乏交流,漸漸變得沉默不語,內心封閉,形成自閉心理。
(二)依賴懶惰心理
依賴懶惰是一種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好逸惡勞的心理。貧困生的依賴懶惰心理有如下特征。思想上,怨天尤人,拿貧窮當借口,意志軟弱,依賴他人、外界的幫助,產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行為上,缺乏責任感,拖拉懶散,做事虎頭蛇尾。
(三)焦慮抑郁心理
焦慮是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主觀上感到緊張、憂慮和恐懼。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興趣減退,嚴重者有自殺傾向。貧困生面對經濟、家庭、學業就業、人際交往等種種壓力,心情持久焦慮低落,悲觀失望,若得不到及時引導,輕者身心受損,重者自殺自殘。
二、藝術類貧困生心理問題成因
(一)外部經濟壓力
近年來,藝術生人數的增多催生了藝考經濟,各項培訓、考試成本愈發高昂。進入大學后,藝術專業的學費相對較高,專業材料設備投資大。對于藝術貧困生而言,年輕的他們早已負債累累,承受著難以想象的經濟壓力。
(二)內部家庭壓力
根據Reuben Hill的家庭壓力理論,家庭壓力即家庭面臨壓力源事件時,因資源匱乏所產生的壓力。貧困生受到的壓力源有的是無法改變的,如孤兒、自身或家庭成員殘疾;有的是短期難以改變的,如自身或家庭成員患重病,因災受困,單親家庭等。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會造成家庭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緊張。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中,貧困生長期背負著來自家庭的種種壓力,難以排解。
(三)學業就業壓力
藝術生文化底子薄,文化課程成績差,如大學英語、馬哲,多次掛科,甚至重修,嚴重影響他們的順利畢業;有的貧困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做多份兼職而耽誤專業學習,學習困難。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再加上綜合能力專業能力欠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很大。
(四)人際交往壓力
人際交往指個體通過語言、文字、動作、表情等將信息傳遞給他人的過程。藝術生強調個性,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換位思考,易忽略他人感受。思維過于感性,不擅長管控情緒,在交往中易與他人發生沖突。此外,家境貧苦的他們又極度自尊,不愿敞開心扉。他們渴望友誼,但他們沒有朋友,感覺孤獨,時常受到人際交往壓力的困擾。
三、解決對策(看看心理壓力的解壓的方法找啟示)
針對藝術類貧困生的三種不良心理,從他們所面臨的四種壓力來源入手,逐一攻破,幫助他們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健全資助幫扶制度,緩解經濟壓力
做好生源地資助政策宣傳,開通資助熱線,讓貧困學生清楚了解學校“獎、勤、助、貸、補”各項資助政策要求;暢通升學綠色通道,不讓一個學生因貧窮而失學;明晰確定困難認定標準,開展家庭情況調查,將真正困難學生囊括在內,將資助工作落實在人頭上;建好特殊困難、孤殘、建檔立卡學生數據庫,優先幫扶、優先資助;開拓資助渠道,創新資助手段,積極利用學院獎學金、走訪慰問、返鄉補貼、優秀困難大學生、愛心銀行、社會資助等方式幫助到每一位貧困大學生。
(二)構建完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疏導心理壓力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創建心理網站,設立心理中心,打通心理疏導渠道;加強困難生心理疾病篩查,開展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組織心理實踐團隊深入貧困區縣,對家庭情況復雜、深受家庭內部壓力的貧困生進行實地心理援助幫扶。
(三)實施學業就業指導,從容應對就業壓力
協調教師開辦假期英語課、政治課補習班,幫助貧困生打好基礎,提高文化課學習成績;組織優秀黨團學生干部開展專業課程一對一、多對一學習輔導,構建學業指導精準幫扶;同時要求輔導員、班主任做好兼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確看待兼職,找到兼職與學業之間的平衡。開展校院兩級就業指導時優先幫扶貧困生,既要訓練他們的就業技巧,又要提高他們的專業實踐技能,提供校企合作實習、就業機會,增強貧困生的就業實力,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同時,鼓勵貧困生創新創業,加大資助力度,打造創業孵化基地,聘請名師指導貧困生自主創業。
(四)促進溝通交流,培養人際交往力
在班級建設中,創建真誠互信的班級氛圍,構建開放暢通的溝通渠道,鼓勵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暢所欲言,幫助貧困學生打開心結;在校園中開展參與性強的文體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互動,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加強人際交往課程教育和心理教育,使學生重視溝通,掌握人際交往禮儀知識、溝通技巧,培養良好的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佳,王多芹,張萬山.高校藝術類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青年文學家,2009(24).
[2] 王麗彬.藝術類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