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永強

冠心病最典型的癥狀為胸痛、心絞痛,多因體力活動、情緒激動等誘發:有的患者也會有心悸、乏力或胃腸道癥狀。此外,還存在一些常被“誤判”為其他疾病的“不典型”癥狀。
心臟具有神經支配的功能,當心肌缺血或缺氧時,心臟的交感神經就會把信息傳送到大腦,大腦再發出信號傳到脊髓,并反映到相應的皮膚區域產生疼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絞痛。典型的心絞痛發作位于胸骨中上段之后,也可位于左側心前區,范圍約有手掌大小,往往沒有明確的界限。
心絞痛發作時,可通過身體的內臟神經系統放射到其他部位,如頸部、牙床、下頜、咽喉、心窩部等,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異位心絞痛。在臨床上,異位心絞痛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如心絞痛向兩側放射到肩臂和手,容易誤診為肩周炎和頸椎病等;向后放射到后背,易誤診為胸椎、脊背部肌肉疾病等;向上發射到頸、咽、下頜、面頰部和牙齒,易誤診為咽炎、三叉神經痛、牙病和下頜關節疾病;向下放射到上腹部,易誤診為胃病、肝膽疾病……
由于異位心絞痛比較少見,常被患者忽視、醫生誤診,最終延誤了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患者多加留心,若反復出現頸部、牙床、下頜、心窩部等處疼痛,且這些部位經多次檢查未發現原發病,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考慮是否為冠心病引起的疼痛。
近年來不少學者發現,冠心病患者耳垂上幾乎都有一條褶皺,俗稱“耳垂冠狀溝”。耳垂作為末端部位,是一種既無軟骨又無韌帶的纖維蜂窩狀組織,易受缺血缺氧的影響,產生局部收縮,導致褶皺出現。中老年人如果發現耳垂處有一條條連貫的、明顯的紋路,同時伴有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等癥狀時,就應警惕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另外,有調查顯示,老年人長時間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內耳癥狀,常是由于動脈硬化、冠心病、短暫性腦缺血等導致,多數患者在出現這些癥狀后的6~12個月內出現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癥狀。且耳蝸對缺血缺氧比較敏感,大多數有耳鳴的冠心病患者中,耳鳴比心絞痛先出現。所以,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出現耳鳴時,應及時就醫,以早期發現心臟異常。
有些人在查眼底時被醫生告知眼底血管比較細,需要注意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的風險。可心腦血管疾病怎么會跟眼睛有關系?
人的視網膜很敏感,是全身唯一可直接、無創觀測血管及全身微循環的機體組織。從眼睛的血絲分布、充血情況能分辨一個人的心臟負荷。如果人的眼底血管變細,很可能是眼底動脈硬化,這就意味著,該患者身體其他部位血管,如冠狀動脈變窄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研究證明,有眼底血管病變(粥樣硬化、小動脈收縮等)的人如果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等,今后患冠心病和腦卒中的幾率會大大增加,甚至通過觀察眼睛動靜脈血管的寬度,就可以知道老年人患冠心病導致死亡的幾率。
由于眼底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個典型“信號”,建議發現眼底問題的患者進一步查心臟問題。本來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建議每3~6個月檢查一次眼底,爭取提早發現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