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高明

血液中的廢棄物是通過糞便、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的,在排出的物質中,如果依然含有較多或大量有用成分就是不正常的,說明前面的胃、肝、腎、胰腺等器官存在某種病變。糖尿病即為此類疾病。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的疾病。糖尿病患者體內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會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導致上述器官或系統出現功能性障礙。
1.食物來源。
2.肝糖原分解。
3.其他物質轉化。
如高血壓一樣,糖尿病發生也存在遺傳和外界環境因素控制兩種原因。在遺傳方面,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25%~50%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2型糖尿病有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食物因素也是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最主要環境因素,使具有該類糖尿病因的遺傳易感性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食物在體內的糖化速度受到食物特性的影響,也受到與之配套的各種營養成分的制約。蛋白質、膳食纖維、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可以緩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升高血糖的速度。而如果食物中缺乏這些成分,就會不利于對餐后血糖的控制。如果沒有上述“阻力”去有效牽制餐后血糖,餐后的血糖就像脫了韁的野馬,迅速上升。如果總是這樣頻繁高負荷地動用胰島素,胰腺中的β胰島細胞就會受損,不再分泌胰島素,進而引起糖尿病。
在工業化、化學化農業模式下,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已經流失不少,形成了“營養空洞”。食物鏈中逐級積累下來的營養缺陷,經過放大最終集中體現在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體身上。從這個角度來看,糖尿病不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成為一個復雜的生態學問題。
糖尿病為常見多發病和現代難治病。我國古老的中醫文獻《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的論述;隋代甄立言《古今錄驗方》提出:“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此皆消渴病也。”其認識糖尿病水平,遠早于英國人托馬斯·威廉;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和名醫王燾《外臺秘要方》收載大量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相關方劑。可見,糖尿病如果不是遺傳原因造成的,食物原因造成的糖尿病是可以用科學的飲食來預防并治療的。糖尿病治療必須以飲食治療為基礎,認為不節飲食“縱有金丹亦不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