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紅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7-060-01
摘要 隨著水文業務范圍的不斷擴大,職工工作量不斷增加,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大,工會組織在水文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維護職工利益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工會組織建設跟不上水文事業發展的步伐,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對江蘇水文系統工會建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加強基層工會建設的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水文 工會建設 問題 對策建議
一、江蘇水文系統工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水文工會組織體系亟待理順
江蘇水文系統各駐地水文部門為省屬事業單位,行政管理權限為垂直管理,但工會組織按照屬地管理,并且很多水文部門的工會關系掛靠在地方水利部門,不在地方總工會或者市級機關工會直接管理范圍內,這對水文基層工會的自身建設和作用發揮產生一定的影響。自2017年起,地方水文部門黨組織關系劃歸省局,這就更加使得工會組織融入地方不足,在地方的作用發揮更加弱化。
(二)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缺乏足夠重視
水文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部門,從領導到普通職工,往往把更多的經歷和時間放在業務上,而工會組織建設處于邊緣化,單位領導對工會組織建設缺乏足夠重視,工會干部隊伍配備不強。據了解,全省水文系統無專職工會干部,均為兼職人員,而且兼職工會干部待遇沒有保障,再加上兼職的工會干部往往業務繁忙,不愿意也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工會工作中,工會工作處于相對松散狀態。
(三)對職工權益的維護還有較大差距
水文基層工會干部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發揮的作用還不夠,與職工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更多地處于被動工作狀態,處理事務性工作任務,完成年度計劃基本任務,組織文體活動較多,工作相對簡單粗糙,沒有針對職工發展過程中需要爭取的權益進行主動工作,在反映職工訴求、普及工會知識、吸引職工參加活動、維護職工權益等方面作為不大,與職工溝通交流不夠,對職工的渴求了解不足,關心不到位。
(四)工會干部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不足
江蘇水文系統的工會干部均為兼職,隨著近幾年水文業務范圍的擴大,繁忙的業務工作已經應接不暇,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從事工會工作。工會干部掌握的工會業務知識相對日益變化的新形勢、新問題明顯缺乏,急需有關組織建設、素質教育、信息宣傳、勞動法律、社會保障、勞動保護等專業知識培訓和工會有關制度規定的學習。
二、加強基層工會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盡快理順工會組織體系
積極探索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建模式,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維護職工權益的上下貫通、全面覆蓋的組織體系。建議將工會組織管理權限劃歸省局,便于全省統籌管理;或者與市級機關工會聯系對接,將工會組織關系直接劃歸市級機關工會管理,這樣便于直接參加市級機關工會組織的各項組織活動。
(二)盡可能配備專職工會干部
去年全省水文系統各地方水文部門配備了專職黨務干部,全省黨建工作水平明顯提升。工會組織建設可以借鑒這一做法,配備專職工會干部,負責工會日常業務工作。今年4月份江蘇省總工會關于印發《江蘇省總工會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總工會<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辦法>的實施細則》的通知中第七條規定“基層工會可對兼職工會干部發放補貼”,但“不得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內的兼職工會干部和國有企業兼職工會干部發放兼職補貼”,這就更加需要配備專職工會干部,同時要保障專職工會干部的待遇和自身權益。還要通過建立健全基層工會工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增強基層工會干部的責任感,激發工會干部做好工會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工會干部交流和培訓
從全省角度,完善學習制度,創新方式方法,通過集中教育、專題講座、研討交流、互查互學等多種形式加強工會干部培訓,不斷提高工會干部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引導工會干部積極適應新媒體廣泛應用的趨勢,增強利用互聯網開展工作的能力,打開工會組織聯系職工、服務職工的新窗口。還可以通過舉辦全省水文系統文體活動和體育競技等形式加強全系統范圍的交流,通過交流不斷開拓眼界,互相借鑒和學習,從而提高全省水文系統的工會建設水平。
(四)切實加強“職工之家”建設,增強職工歸屬感
各基層工會組織要投入一定的經費,拿出一定的場地,切實建設好“職工之家”,這樣可以增強職工的組織歸屬感?!奥毠ぶ摇笨梢允沁\動休閑、研究討論、交流談心之地,在“職工之家”區域配置相應的設備,使得職工工作之余有去處,煩悶時候能傾訴、閑暇之余能鍛煉,這樣,全體干部職工的組織歸屬感和認同感會越來越強,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也就越來越高,職工之間的矛盾也可以通過交流談心逐漸化解消除,從而凝聚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奮發向上的正能量,不斷推動水文事業健康發展。
三、結語
基層工會在水文事業發展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把職工緊緊團結在組織周圍,激發基層職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激情,推動水文事業的健康發展。在新形勢下,各級水文部門應該正確認識工會工作,正確認識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基層工會組織健康發展,為水文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為深入推進“河長制”和生態河湖健康行動計劃提供更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