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義林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課堂學習時效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從筆者角度切入,深入研究了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時效性的優化策略,希望對其他教師有所啟示。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學習時效性
新課改以來,越來越多的初中物理教師改變了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此令學生從“接受性”學習轉變為“研究性”學習。這雖然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這一教學中必須更加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狀態,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依據進行及時反思總結,最后從中發現潛藏問題,做出后續調整和決策,更針對性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物理學習效率。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教師開始將課堂還給學生,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效果卻不甚理想,如,有些學生不知所措,有些學習敷衍了事等。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有些學生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基于此,教師要想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時效性,首先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能力。
例如,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中,學生不用提前預習和主動思考,就能跟隨教師思路完成整堂課的學習任務。這雖然達成了預期知識目標,但卻忽視了學生能力和態度培養。長此以往,很容易令學生形成懶惰、消極的思想狀態。為了改善這一不良現狀,筆者在日常教學中設置了提前自主學習并填寫導學案的課前任務。在教學“光的反射”時,筆者提前下發了導學案,并要求學生認真填寫。導學案中包括課堂學習目標、難點、重點、知識填空、問題思考、預習總結等,學生只有認真預習和深入思考才能完成填寫工作,而這樣的填寫過程正是學生形成自學意識和能力的過程,因為學生需要在無人指引的情況下自主構建一些從無到有的知識。當然,為督促學生更好自主學習,筆者也會集中檢查,并抽取學生回答思考題,若發現學生出現問題,則要進行課下談話,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二、選用恰當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合作探究
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物理概念、認清物理現象本質和形成物理學習思維。因此,選用恰當的學習方法也就成了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時效性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日常實踐中也要做到“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掌握多種有效學習方法。
例如,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鍛煉學生掌握以下三種方法:第一,自主探究學習,對于一些簡單的事實性知識,如“生活用電”“安全用電”等,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和借助資料等形式進行探究、理解、學習。第二,傾聽學習,對于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如“凸透鏡成像原理”“虛像形成的本質”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傾聽教師析,或跟隨微課視頻進行學習,以此理解復雜的物理知識。同時,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和難易程度,以此確保學生真正掌握。第三,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該方法是新課改背景下的重頭戲。對于一些需要學生親自實驗的知識,如,“探究水沸騰的條件和特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等,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如此一來就能集結學生力量來更好掌握物理本質。
三、設置課堂表現量表,做好課堂學習評價
學生個體是多元的,課堂行為是多樣的,學習方式是不定的。那么,教師該如何判斷學生的課堂學習時效性呢?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表現做好課堂評價量表,以此根據量表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留作后續教學調整的重要依據。
例如,筆者在日常實踐中就根據上文提到的學習方法制定了三個學習觀察量表。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觀察量表為例,該量表以學生學習為主要維度,以“互動”為主要觀察視角,并設置了以下幾個觀察點:小組合作探究的時長、主題、方式、內部分工情況;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結果;學生展示過程、學生反映、教師評價等。這一量表能幫助教師有效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做出調整和決策。
但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一整堂物理課中運用學習方式經常融合疊加,且教師不可能時刻觀察所有學生表現,這時教師又該如何運用量表進行評價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其一,教師課前要明確觀察目的,選擇主要觀察量表,并熟記其中的觀察點。如,主要想研究小組合作學習則可選用合作學習觀察量表;其二,教師課中觀察要做到抓大放小,詳略得當,適時注意個別學生表現。當然,有條件的教師也可錄成教學實錄,以此從細節處觀察分析學生。其三,教師課后要注意記錄并整理表現量表,以此做好課堂教學反思,確定下一階段的教學策略。
總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其課堂時效性受到了廣大教師關注。我們更要做好相關研究工作,找出更多高效教學策略,以此提升學生課堂時效性,增強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歡. 基于初中物理學習的課堂觀察量表編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6.
[2]沈亮. 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09.
課題成果:
重慶市教育評估研究會2017年度一般課題(課題批準號:PJY2017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