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維
摘要:“互聯網+”作為新時代的熱詞,已經完全收錄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就意味著它已經成為了信息化時代的標志詞。“互聯網+”教育視角的展開與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包含著一定的共性關系,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科學化的認識,而“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應用更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和基礎的,兩者之前的關系可以被稱為同步共生關系。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學融合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以及信息技術教學如何走向深層化并與現代化教學方式相融合。現代化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式以及初步完成了由教師被動輸出到師生主動互動的格局改變,混合式學習模式則是最好的標志,中國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進程也以將互聯網發展的戰略定位轉變成了國家意志,課改進程的發展也與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相互交融了。所以,在高一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互聯網+”的保障機制,保障教學的發展應和協同性,是課程走向大融合,并且對時間與空間教育進行一定量的調整。
一、應用“互聯網+”的可行性分析
“互聯網+”的保障機制是保證高效率、高質量教學的重要途徑。高一信息技術教學中“互聯網+”可以從多方面保障學科的核心課程、資源發展、學習時效等,同時利用“互聯網+”相關信息技術教程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教學發展的平衡,保障教學的發展性和協同性。
“互聯網+”的保障機制應該從它的發展性和時間、空間上來觀測。首要,要明白“互聯網+”具體是指的什么,“互聯網+”中的“+”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互聯網+”模式,從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其特點更像是工業互聯網理念,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則是“互聯網+教育”;其次,要明確“互聯網+”的特點和效能,這是關鍵點,“互聯網+”的特點為“物聯網、云計算、社會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與推動知識社會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點的理念。
二、應用“互聯網+”的課程標準
應用“互聯網+”的課程標準是要求教師將信息技術的核心課程進行主觀深化,將課學科融合走向課程融合,基于信息技術教學課程標準之上對信息技術教學進行系統化的設定對其知識體系進行合理化的構建,教師方面可以建立起相關的應用平臺讓學生隨時能夠查閱和學習相關教學信心。
例如:《因特網信息的查找》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案中可以設置超鏈接的按鈕協助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本章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掌握搜索引擎的目錄類搜索、全文搜索、搜索引擎的出現和應用,使得在網絡中高效地獲取信息成為可能,其搜索技巧的嫻熟運用可以極大的提高信息獲取效率、掌握關鍵詞搜索的技巧”,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思維導圖,在上機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將所有的思維導圖放置計算機桌面上,根據相關知識點的重點難點,由每個層級間的關系表達出搜索引擎相對應的關鍵詞,并且在每個層次下方設置超鏈接,讓學生清晰的看到該章節相關的知識點,教師方面也可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對不同章節的信息技術教學知識點進行提煉分解,保障學生能夠在復習階段清晰的了解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其次也要進行資源優化與重構,也可進行跨學科融合。
三、應用“互聯網+”的調整方式
教學中教師要合理的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特性,對信息技術學科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教師可以建立起相關的評價機制和相關平臺應用,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也可與學生家長建立起長時間的監控機制,一方面對學習時間與空間進行調整,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現代化教學發展中,很多學校與班級都有自己的網絡組群,電子科技設備已經普及,教師可以與學校方面進行溝通,專門建設學校的一個APP,這個APP要作為學校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渠道,利用云端設計,建立大數據平臺,在教師方面APP選擇中可以設置教學資源庫,包含信息技術教學相關專業的知識體系和知識類型,還可以在云端建立仿真實驗室,為大數據平臺提供硬件支持。在學習方式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限制性開放,保證學生不沉迷與網絡也不遠離網絡,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在電腦上登錄APP,教師可以通過APP進行授課,類似于MOOC課程,通過校內網、微信公眾號、學校論壇等方式學習,并且在某個專業模塊中可以設立網絡搜索引擎,利用網絡搜索引擎教師或者學生可以直接進入相關專業的論壇中,教師也要要經常注意收集有關網站的網址,以便以后檢索時提高效率。
綜合所述,信息素養的提高能夠提升學生把握時代發展與先進技術的能力,基于“互聯網+”視域下信息技術教學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網絡信息時代為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不同影響,進而培養學生成為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