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紅
摘要:通過對音樂優質課的認識和理解,闡述個人的觀點,通過三個步驟:鳳頭、豬肚、豹尾以及四點個人感受:鬧、噪、度、亂,談談我對目前中小學音樂優質課的觀后感。
關鍵詞:新課標;優質課;觀后感
所謂“優質”,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質量優良”。音樂優質課,說白一點,就是有一定的教學質量、參考價值、教學特色以及教師的個性教學。而音樂教師的個性既是他個人的一種魅力,又是他的教學素質、教學境界的一種必然要求。
“鳳頭”、“豬肚”、“豹尾”,這是寫作的三要點。一篇好的作文,要有一個漂亮的開頭,過程要豐富多彩,容量大、但繁而不雜,時而有“閃光”之筆,結尾要強而有力,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教育意義。所以,我認為:一堂成功的音樂優質課,就像一篇優秀的作文,既有耳目一新的導入,又有豐富多彩的教學過程,再加上一個回味無窮的結尾與之配合,那便是濃墨重彩之筆了。
下面,談談多年來看過、聽過、評過的優質課,發表一點感想。
一、鳳頭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主要通過聽、看、動、想、說、導的方式進行,用以強化、深化學生的理解、感受、表現音樂的能力。
1、講故事
課例《走進西藏》,講述了電影《遙望查理拉》和北京大學山鷹社登西夏幫馬峰的故事,開門見山,直扣主題。
2、創情景
舞劇《紅色娘子軍》,采用肢體語言的表演,舞蹈化的動作,把學生引入芭蕾的世界。
3、編兒歌
課例《我愛我的臺灣》,采用了編兒歌:“一二三,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我們一起回大陸”,把學生帶入了美麗富饒、迷人多姿的寶島臺灣。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形式,如猜謎語、談話法、設問、游戲、媒體播放等。
二、豬肚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涉及到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師生雙邊活動,是教學的整個實施過程。
1、動聽的語言
教師的語言應該言簡意賅,情感豐富,音調抑揚頓挫,具有感染力。試想,教師語言蒼白無力、能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嗎?如:老師教唱《眾人劃槳開大船》時,過多的語言文字描述,只會限制學生的表現力、創造力。
2、淵博的知識
音樂新課標突出以人為本,強調學科綜合。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開闊視野,吸收各學科的精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相互融合與滲透。如:《天鵝湖》,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動畫城里的奇妙樂聲》,音樂與動畫與美術綜合。然而,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如音樂欣賞《春江花月夜》時,眾所周知,《春江花月夜》也叫《夕陽蕭鼓》、《潯陽琵琶》。江州司馬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這樣寫道:“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潯陽就是今天的九江市。而這位老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背景大多是杭州西湖的風景,難免有點風土人情上的欠缺。更有甚者,把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音樂《我心永恒》作為“列車上”的背景音樂,直接把此音樂從“船”上搬到了“車”上。
通過以上例證,我感覺到,新教材留給教師和學生的空間越大,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轉變,他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掌握各種各樣與課本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更要加強知識的儲備,拓寬音樂視野,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
3、扎實的特長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音樂特長尤其重要,它是音樂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個性的集中體現。如:《美妙的歌聲》,教師通過對三種唱法(美聲、民族、通俗)的闡述及示范,把學生帶進了聲樂藝術的殿堂?!蹲哌M音樂圣殿——莫扎特》,流暢、華麗的鋼琴曲,讓學生領略了鋼琴藝術的魅力。
三、豹尾
課堂教學的結尾方式,因教師素質、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而異。好的結尾方式,可以起到首尾呼應,畫龍點睛的作用。主要有:
1、歸納式
這是一種常見的結尾方法。教師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言簡意賅的歸納。一方面可以引導回顧反思,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進一步強調教學重難點,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這種歸納,可以從作品本身藝術美的角度去欣賞它、贊美它,也可以從作品所滲透的高度思想內涵去大力謳歌并加以吸收。如:課例《走進藝術歌曲》。
2、討論式
教師設計一些與作品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從而實現對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新內容加以鞏固與消化。如:《溜冰圓舞曲》,老師即興創設三拍子的場景配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表演。
3、練習式
教師根據所學內容和教學實際,抓住重點、難點及關鍵,精心設計好一些練習,組織學生通過完成練習的方式來結束教學。如:《美妙的節奏》,讓學生用節奏練習法,根據情景畫面洗衣服、小烏龜、小鹿、小松鼠等事物的節奏特點,利用紙、沙瓶、尺子敲擊來模仿洗衣服以及小動物走路的聲音。
總之,不管采用那種形式的結尾方式,都必須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生動地運用結尾技巧,才能進一步提高駕馭課堂教學各環節的能力,從而提高音樂優質課的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我個人感覺,有些教師只重式,不重質,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音樂新課程標準強調以興趣為中心,但興趣決非音樂教育的全部。不要片面的夸大音樂的趣味性,主要表現在:
1、鬧
在《老鼠娶親》課例中,讓學生沉浸在娶親的喜慶氣氛中,迎親隊伍打扮的花枝招展,浩浩蕩蕩,學生展示敲鑼打鼓,放鞭炮,吹喇叭,抬花轎,好不熱鬧,可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雖然參與到娶親的互動環節中,只關注形式上的表演,但沒有注意聆聽音樂,因而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審美體驗。他們只是根據老師提出的要求,進行模仿表演,而不是實現音樂的再創造。吳斌老師曾經說過:“音樂是直覺經驗,而這種經驗必須通過音響獲得,沒有音響獲得的經驗不成音樂”。因此,音樂教學的根還在于把握音樂的“魂”,音樂教學必須實現以技能、技巧為主,向以學生參與體驗為中心,以直接經驗為主的轉變,讓學生帶著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時時保持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讓音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
2、噪
隨著多媒體課件的出現,現代教學手段的豐富,音響條件的提高,許多教師制作的課件當中,都使用了自定義動畫。在自定義動畫欄中,聲音的設置相當頻繁,出現一字一音,一個畫面一個聲響,而且大多數都使用尖銳、刺耳的鈴聲、打字機聲、玻璃聲等,難道老師們沒有意識到這些聲音都是音樂當中的“噪音”嗎?還有就是有些學生無故的翻書、動筆、移動所產生的“軟噪音”。
3、度
對尺度的把握,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任何游戲都有一定的規則和尺度,否則,過了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吃力不討好。如:課例《新年好》配樂表演,雜而亂,學跳“兔子舞”的時間過長,人數多,場地小,出現擁擠、混亂的現象,沒有組織好,應見好就收。課例《婚禮進行曲》中,如:“某某,你愿意嫁給他嗎”?“某某,你愿意娶她為妻嗎”?還有新人“交杯酒”等,婚禮場面相當火爆,好不熱鬧,但超過了學生的表演范疇。
4、亂
造成音樂課“亂”的原因很多,新課程實施以來,由于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教學環境的寬松性,再加上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好表現的心理,造成音樂課上有些學生隨心所欲、盲目表現。因次,教師應該嚴格要求,針對有關問題有效調控,這樣才能使音樂課既嚴肅又活潑,既輕松又自由,從而真正意義上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 2003 第6期
[2] 《中國音樂教育》 2003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