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惠東城南醫院創傷外科,廣東 惠州 516300)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上肢骨折類型,具體指的是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2~3 cm以內的骨折,老年人群的發生率較高,多由摔傷導致。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導致骨折端穩定性較差,患者發生二次損傷的幾率較高[1],且無法進行單純的手法復位和石膏固定,因而找到合理治療方法實現骨折部分的精確復位和有效固定恢復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成為了臨床上的研究重點。當前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廣泛應用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的方法,可保證固定后的穩定性和患者的早期運動康復[2]。置入固定鋼板的方式主要分為掌側入路和背側入路,但選用何種方式更優暫缺少足夠的研究依據,因而存在爭議。本次研究通過比較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探討掌側和背側置入固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優劣差異,現將所得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患者60例,其中掌側組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齡為(44.64±11.35)歲,AO分型具體情況為:10例A3型,4例B2型,22例C2型,24例C3型;背側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為(45.49±12.32)歲,AO分型具體情況為:7例A3型,5例B2型,24例C2型,24例C3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而可在研究中進行比較。
1.2研究方法:掌側組患者在掌側切開復位置入固定鋼板,首先讓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將患者患肢外展放置在側臺位置,完成扎止血帶和消毒等術前準備工作后進行手術。選取腕橫紋第二掌尺緣位置,向近端方向做切口,切口長度約為6 cm,從而打開橈側腕屈肌腱膜,通過對肌腱和橈動脈兩個部分進行牽引從而暴露前方肌,然后對骨膜進行剝離使得患者掌側骨折斷端顯露,首先進行復位操作,在縱向牽引下復位骨折端從而恢復關節面的完整性,然后進行固定操作。置入的微型鋼板根據患者骨形態進行塑形,若存在游離骨塊,則使用克氏針固定。通過術中透視確認骨折部分復位和固定良好后,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手術操作完畢。背側組患者在背側切開復位置入固定鋼板,患者同樣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選取腕橫紋位置,沿橈骨方向向近端做切口,切口長度約6 cm,從而打開拇長伸肌腱鞘管,剝離骨膜表面的伸肌腱同時向兩側牽引,使橈骨遠端骨折面暴露出來,首先進行復位操作,在縱向牽引下復位骨折端從而恢復關節面的完整性,然后進行固定操作。置入的微型鋼板根據患者骨形態進行塑形,若存在游離骨塊,則使用克氏針固定,通過術中透視確認骨折部分復位和固定良好后,對手術切口進行逐層縫合,手術操作完畢。兩組患者均內置負壓引流管,該引流管在手術完成后24 h進行拔除,患者腕關節用石膏固定。術后對患者進行上肢康復訓練的指導,并對其愈合情況進行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②兩組患者的X線參數:包括掌傾角、尺偏角和橈骨高度;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神經或肌腱損傷、切口感染、肌腱粘連、腕關節疼痛等不良反應。

2.1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掌側組較背側組要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ml)住院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月)掌側組6051.27±16.3531.63±8.466.58±2.152.87±0.55背側組6086.96±23.6253.69±12.6513.64±3.535.03±1.65P值<0.05<0.05<0.05<0.05
2.2兩組患者X線參數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均顯著大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掌傾角(度) 治療前 治療后 尺偏角(度) 治療前 治療后 橈骨高度(mm) 治療前 治療后 掌側組602.58±0.8414.06±2.8515.27±4.2622.58±4.438.11±2.0811.68±1.35背側組602.53±0.8214.08±2.7715.32±4.0822.61±4.388.09±2.1511.71±1.36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掌側組低于背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神經或肌腱損傷切口感染肌腱粘連腕關節疼痛并發癥發生率掌側組602(3.33)03(5.00)1(1.67)6(10.00)背側組602(3.33)4(6.67)3(5.00)2(3.33)11(18.33)P值<0.05
橈骨遠端骨折在年輕人群和老年人群中均較為常見,其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骨質疏松和摔倒碰撞所導致,年輕人群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損傷如暴力所導致,患者通常表現為骨塊粉碎和移位引發關節面不平[3]。橈骨關節是維持手部運動功能的主要部分,因而橈骨遠端骨折若發生畸形愈合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重建橈骨遠端解剖結構,恢復患者的腕關節功能[4],臨床上常通過手術進行,在術中對患者骨折部分進行復位和固定,從而恢復骨折前的骨性結構[5]。其中置入鋼板的方式分為掌側置入和背側置入兩種,掌側置入根據角穩定原理支撐復位關節面,可有效降低鋼板對骨膜的壓力,且可避免剝離骨膜,從而降低了螺釘松動和骨折再移位的可能[6]。背側置入操作簡便,可對骨折塊進行有效固定,在維持背側穩定性、防止骨塊丟失等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7]。但目前對于掌側入路和背側入路的研究暫時缺乏統一結論,關于何種治療方法更有效果尚不能確定,因而本次研究通過比較患者的各項指標探討掌側和背側置入固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優劣差異[8]。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患者X線參數(掌傾角、尺偏角、橈骨高度)的影響上,掌側入路和背側入路之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掌側組均優于背側組,表明掌側置入固定鋼板的方式在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時安全性更高,掌側入路可有效保護背部組織,且由于橈骨掌側面平攤,內固定的鋼板貼附性較好,有利于患者關節面的恢復平整。考慮是鋼板與肌腱之間的軟組織較少導致肌腱磨損,導致背側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綜上所述, 作為橈骨遠端骨折的兩種治療方法,應用掌側置入固定鋼板與背側置入固定鋼板的臨床療效相近,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掌側置入固定鋼板在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及減少并發癥發生等方面表現出更顯著優勢,因而安全性更高,可以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