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偉
摘要 分析了如東縣特色蔬菜蘘荷的生產現狀,結合本地實踐介紹蘘荷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包括田塊選擇、整地施肥、品種選擇、精選種莖、合理密植、設施提早栽培、立體種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提高蘘荷產量、品質及延長供應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 蘘荷;高效;栽培技術;江蘇如東
中圖分類號 S649.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86-02
蘘荷,別名茗荷、陽荷、野姜等,屬姜科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芳香微甘,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具有鎮咳祛痰、消腫解毒、消積健胃等功效,是一種食藥兩用俱佳的保健蔬菜[1]。
如東縣蘘荷種植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在133 hm2左右,品種有紅蘘荷、白蘘荷2種,約占南通地區蘘荷種植面積的40%,蘘荷一般產量為9 000~10 500 kg/hm2,產值達6萬~9萬元/hm2。加工后的蘘荷具有較高的附加值,縣內有2家蔬菜龍頭企業收購蘘荷,腌漬加工后銷往日本,年出口成品300 t以上。如東縣蘘荷生產以農戶零星種植為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如東縣蘘荷產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千家萬戶分散管理,生產經營水平參差不齊; 二是房前屋后小面積種植,生長環境較差,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 三是產業化經營體制松散,企業與農民利益難以連接。為推進如東縣蘘荷種植規模化,實現蘘荷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高農戶種植效益,以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為目的,重點圍繞精選種莖、合理密植、地面覆蓋、立體種植等幾個關鍵環節,對特色蔬菜蘘荷的高效配套生產技術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全縣進行推廣應用。
近年來,如東地區蘘荷種植逐步向果園立體套栽、大面積規模種植以及設施栽培方面發展,如東縣掘港鎮、大豫鎮等地建立蘘荷生產基地,每個基地連片種植蘘荷13.33 hm2以上,通過合理密植、地面覆蓋、立體種植、科學管理、設施提早栽培等高效配套生產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蘘荷品質和產量,有效地延長了蘘荷供應期,既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更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1 選擇田塊,確保產地環境無污染
蘘荷具有野生性,適應性強。但人工栽培若要獲取較高的品質和產量,應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排灌條件良好且沒有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其他污染源的地塊作為蘘荷生產基地。根據蘘荷較耐蔭、喜潮濕的生長特性,可實行設施栽培、果園套種,露地栽培在強烈光照下應采取適當的遮陽措施[2]。
2 精整大田,施足基肥
定植前30 d進行整地施肥。蘘荷系多年生草本蔬菜,大田要深耕精整,耕層最好能達到20~25 cm;基肥要施足,一般施腐熟有機肥22.5~30.0 t/hm2、45%高濃度復合肥225~300 kg/hm2。施肥耕地后做畦,低洼地做高畦,畦面寬10~15 cm;高燥地做平畦,畦面寬120~160 cm;如果是設施栽培,可根據棚的規格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開好內外“三溝”。
3 選擇適宜的種植品種
根據其花軸鱗片的顏色,蘘荷品種可分紅蘘荷、白蘘荷2種。紅蘘荷采收期較白蘘荷早10 d左右、纖維含量較高、味較辣,白蘘荷味淡嫩脆。可根據栽培方式和市場需求選擇種植品種,利用大、中、小棚覆蓋栽培提早上市的,可選擇紅蘘荷或白蘘荷;選擇企業訂單收購的,根據企業加工出口要求,一般選擇種植白蘘荷。
4 精選種莖,把好豐產基礎關
蘘荷雖然能開花結籽,但種子量很少,出苗率低,苗期長。也可以采用組織培養進行快繁,但對設備、技術要求高,不易推廣應用。因此,在生產上大多采用地下莖作為種莖進行無性繁殖,生長快,技術簡單。科學選擇種莖,是實現豐產的基礎,一般在定植前將地下莖挖起,選擇新鮮飽滿、質硬無傷的莖,將其分割成小段,每段帶有2~3個芽苞,作為播種材料。定植前,最好將種莖段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可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和75%農用鏈霉素1 000倍液混合溶液浸種5 min。
5 適時定植,合理種植密度
合理的群體密度,是蘘荷豐產的前提。根據不同的種植模式,蘘荷一般于1—3月定植。定植前,在畦面上按60~80 cm開行,行深 12 cm,每畦開2行,穴距為25~30 cm,種植2.1萬~2.7萬穴/hm2,設施栽培可適當提高種植密度。定植時,將種莖平放于穴內,芽苞向上,蓋薄土并保持濕潤。設施栽培定植后要及時扣棚膜,提高地溫,促進根莖萌芽。3年后,若田間蘘荷植株較密,影響通風透光,出苗后可適當進行間苗,確保豐產豐收。
6 設施栽培,延長產品供應期
蘘荷喜溫不耐寒,如遇0 ℃以下的低溫,晚秋遇霜凍,莖葉開始凋萎;當地溫達到10 ℃以上時,開始萌芽出土;氣溫達到20 ℃以上,生長速度加快,隨溫度繼續升高開始抽出花軸,蘘荷最宜生長溫度為20~30 ℃。可采用“三膜一簾”式栽培,即大中棚內套小拱棚再加地膜覆蓋、夜間蓋草簾保溫,日增溫效果達7~8 ℃。如東縣2月下旬日平均氣溫為4.1 ℃,因而可利用大、中、小棚提前至2月下旬覆蓋栽培,大棚覆蓋栽培蘘荷供應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中棚蘘荷供應期為7月中旬至9月上旬,小拱棚覆蓋栽培蘘荷供應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下旬,分別較露地栽培提前34、26、19 d上市。
7 地面覆蓋,提高產品品質
質量是蔬菜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蘘荷作為出口蔬菜產品,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提高競爭力,必須保證產品的高標準高質量。通過地面覆蓋,可切實提高蘘荷品質[3]。6月上旬,大田用油菜籽殼或小麥秸稈7 500 kg/hm2,對蘘荷進行地面覆蓋栽培,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經試驗對比,覆蓋區雜草下降93.18%;同時,還能延緩植株葉片的衰老,提高商品率,覆蓋區較對照區蘘荷產品正品率提高16.8個百分點,產量提高32.33%。
8 實行立體種植,提高經濟效益
蘘荷雖然喜蔭,但生長也需要一定的陽光,在半陰地種植會導致生長不良,抽出的花軸少而小,鱗片肉質薄,產量降低。采取立體套種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種植效益,而且可以有效抵御單一種植的市場風險,生產上以果園套種蘘荷和蘘荷套種玉米模式為主[4]。梨園套種蘘荷,梨樹株行距為3.2 m×3.2 m,密度為975株/hm2,2行梨樹之間栽4行蘘荷,一般年產值在9萬元/hm2以上;蘘荷套種玉米,玉米行株距為2.00 m×0.25 m,不但解決了大田種植蘘荷的遮蔭問題,而且一般可收獲玉米4 500 kg/hm2,增加產值6 000元/hm2左右。
9 科學田間管理,確保豐產豐收
9.1 溫度管理
設施栽培蘘荷,覆膜后35~40 d開始出苗,出苗后注意控制棚溫,白天溫度掌握在20~25 ℃之間;當葉齡達到4~5片時,加大通風量,白天棚溫控制在18~20 ℃之間;晴好天氣中午不能超過25 ℃,否則會導致高溫灼傷嫩苗。5月中旬,當外界氣溫穩定在15 ℃以上時揭膜,過早揭膜外界氣溫低會影響幼苗生長,過遲揭膜外界溫度過高易灼傷蘘荷苗。7月高溫天氣,應全部揭除棚膜,降低棚內溫度。
9.2 肥水管理
蘘荷對氮、磷、鉀肥需求量較大。齊苗后,地上莖10 cm左右,可施薄糞水,促進嫩苗生長;當地上莖長13~15 cm、花鞘完全展開后,可施尿素150~180 kg/hm2,促進葉片生長;當進入花軸生長期時,可施45%高濃度復合肥450~600 kg/hm2,促進花軸增大、增多。蘘荷怕干旱、不耐水澇,干旱會造成減產,水澇會導致地下莖腐爛。因此,當土壤墑情不足時,應在傍晚及時灌水,確保土壤濕潤;當雨水過多時,要及時排水降漬[5]。
9.3 化學調控
蘘荷分蘗性強,易徒長。在主莖13~14葉時,可用多效唑1 000倍液于傍晚時噴灑葉面,控制株高,使植株生長健壯,不易倒伏,可增產8%~10%。
10 病蟲害防治
蘘荷具有特殊香氣,對害蟲有一定的驅避作用,生產過程中基本無蟲害;抗性較強,病害發生較少,偶見根莖腐爛病,一般以預防為主,可在定植前對種莖進行殺菌消毒處理。設施栽培如遇連續陰雨天氣,在長期濕度飽和的環境下,會發生葉斑病,天氣晴好后及時通風降濕即可,一般無需用藥。
11 適時采收
蘘荷主要食用花軸部分,采收適期短,要在花蕾出現前及時采收花軸,以確保產量高、品質優。采收過早,則產量較低;采收過遲,蘘荷纖維組織開始硬化,品質下降[6]。露地栽培一般于8—9月采收,設施栽培最早6月中旬即可采收上市。
12 參考文獻
[1] 周建軍.大棚茗荷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07(5):20-21.
[2] 潘國云,徐長青.地方特色蔬菜茗荷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8(2):83.
[3] 徐長青,張惠林,潘國云,等.覆蓋物對無公害茗荷生產的效應[J].上海農業科技,2008(3):87.
[4] 周梅,洪飛.梨園套種茗荷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08(5):77-78.
[5] 夏金英,葉發寶,杜一新.蘘荷人工栽培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5(8):186-187.
[6] 陳亞明,花印梅,李進,等.南通蘘荷大棚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