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臨虹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很多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缺陷,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革,以促進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是對人內心基本活動完整性與協調性的反映,也就是實現人在人格、情感、認識、意志以及行為等方面的協調與統一,使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近年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日趨嚴重,并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影響到了學生的學業。要想遏制這種不良情況的發生,必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改革創新。所以,我國應該結合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更好地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路徑 大學生
一、構建綜合治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我國高校中比較嚴峻的問題,需要從多個方面來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合理有效的綜合性管理機制。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我們要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檢查機制。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以隨時檢查并測試我國高校大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將測試的結果告知于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并且自覺地進行調整。同時,作為教育者,在掌握學生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建議,對那些心理和精神狀態不良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其次,建立并完善相應的全程跟蹤制度,具體而言,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檔案,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為了使高校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一定要及時整理心理健康咨詢檔案,完善全程跟蹤制度。這樣既能對個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咨詢檔案,又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心理異常的大學生,并且根據不同的心理狀況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從而有效解決其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再次,成立相應的應對機制和預警機制,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管理。對于某些具有特殊情況的大學生群體,像偏遠地區的貧困生、單親家庭、殘疾生、經歷家庭變故等學生群體,可以運用預警機制。規定班干部、輔導員或者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者對于這類特殊的學生群體,進行專門性的引導和教育,在其發生一定心理健康問題時能有效地預警。同時,還需要建立與預警機制相匹配的應對機制,從而能有效地應對大學生因為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導致的不良后果,當問題出現時,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應對,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可能出現的損失。
最后,建立一定的心理健康善后機制。高校應該對于那些曾經有過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經過相應的教育而有所改善的學生,建立相應的善后機制。對于高校輔導員及其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體而言,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隨時進行跟蹤和了解,及時解決其產生的心理問題,從而幫助其與其他同學已經家人之間建立友善的人際關系。科學合理的善后機制,能夠有效避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反復出現,以防止前期所有的努力都白費。
二、合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首先,充分發揮大眾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媒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媒體,加強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傳播和普及提高健康心理素質的措施與方法。在我國,高校師生能夠使用的大眾媒體主要包括校園報刊、校園廣播站,同時還包括電視臺、大電臺、報紙等。積極通過大眾媒體來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顯著提高。
其次,發展和提倡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活動,拓展相應的心理咨詢平臺。目前,高校廣泛采用的渠道包括心理輔導班、心理咨詢室以及高校心理輔導教育部門。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活動,來緩解大學生所承受的精神負擔。另外,定期組織和舉辦心理健康輔導課,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還能開展心理健康與法律知識講座,以及關于心理健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競賽,充分結合法律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從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最后,對于個別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如知心電臺線、心理咨詢熱線、心理咨詢信箱等。利用私密的教育方式,熱情、真誠地為那些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良好的矯治與診斷。再次,充分利用網絡的保密性、隱蔽性、便捷性,更容易使得人們放下心中的顧慮,吐露心聲。對于那些心理上有一定問題的大學生,他們對自己的隱私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護欲望,且還能通過互聯網尋求幫助或者咨詢,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還可以使他們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因此,在網絡上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平臺,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建立不同的解決板塊,如戀愛、人際、求學、就業等心理測試、在線教育和專家問答等,為高校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況提供更加方便的平臺,以此提高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事業。
三、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目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是“五學”教育。“五學”主要是指“學會關心、學會發展、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中,健康是教育、心理、社會的有機結合。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將大學生培養成社會適應能力強且心理健全的人才。“學會關心”主要指教育學生熱愛、關心自己的國家,關心家人與朋友,以積極陽光、善良熱情的態度生活于社會中。“學會發展”主要是指學生對于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規劃和設計,從而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不懈努力。“學會生存”主要是指大學生走出校園能夠很快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學會學習”主要是指學生不僅要學會課本理論知識,還能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社會實踐中的能力。“學會生活”主要是指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自身的事務,同時還能夠從容地應對生活上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
其次,創新教育理念,構建以家庭、學生以及學校共同協作的聯動機制。目前,我國高校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部分大學還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學生的教學課本以及課堂中,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更加科學和規范。然而,在此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以及學生本人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單方面地交給了學校,使得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創新教育理念,構建以家庭、學生以及學校共同協作的聯動機制。
最后,樹立以發展咨詢為核心的大咨詢理念,轉變人們對心理咨詢的認識。在傳統的觀念中,心理咨詢只是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療方面。然而事實上,心理疾病非常嚴重的學生往往是少數的,而大部分學生,主要存在著關于成才與成長、事業與情感、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這些普通的心理問題通常情況下不至于產生比較嚴重的心理疾病,但是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及其心理健康。所以,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得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職責,重點關注大學生的這些普通心理問題,始終將發展咨詢貫穿于學生的成才教育中,這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萬瓅媛.個體不健康影響因素研究[J].價值工程,2014,(30).
[2]袁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才智,2014,(31).
[3]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