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林 趙虹 陳崗
摘要:信息檢索課以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目標,本文以江西農業大學為例,介紹研究生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利用問卷形式,調查研究生對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態度和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并進行數據分析,力求能夠實現協作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目標,做到融時代性、知識性、實用性為一體。
關鍵詞:信息檢索課 協作式 教學模式 江西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G3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05-03
近年來,我國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研究生人數不斷上升,學校研究生課程設置不斷創新,為了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檢索能力、科研能力和寫作能力,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了信息檢索課。很多高校都在不斷探索如何提高研究生信息檢索課教學效果。下面通過介紹江西農業大學研究生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利用問卷形式,調查研究生對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態度和協作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并進行數據分析,力求能夠實現協作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目標,做到融時代性、知識性、實用性為一體。
一、協作式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
新科技的發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傳統教學方式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教學已經不再局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以網絡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日益重要。眾多高校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隨著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法研究的深入,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嘗試也越來越普遍。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發揮空間。江西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信息檢索課安排在研一的下學期,共4次(16節)課,分成學碩和專碩兩個大班,分別由2名教師負責,自2014年3月起,對2013級碩士研究生信息檢索課實施協作式教學模式改革。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教學目標,將其定位為信息素質與信息能力教育,即培養學生的任務識別、信息查找策略、信息檢索能力、信息使用能力、信息綜合能力(主要指寫作能力)和信息分析評價能力六大能力。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教學內容,加大電子信息和網絡信息檢索的比例,充實信息分析與利用、文獻管理、論文寫作與投稿以及信息道德與法律等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課時分配,前兩次課在教室利用多媒體講授信息檢索基礎理論,第3~4次課分成AB兩小班,前半段時間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利用多媒體進行數據庫檢索、網絡檢索及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的講解,學生可同步操作,并布置課堂作業,后半段時間學生協作完成課堂作業。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方法,將面向問題的案例教學法及實踐教學法運用于協作式教學模式中,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學生上機操作時間達到總課時的四分之一。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手段,突出師生的同步交流,在電子閱覽室內的教學實踐環節,師生均一人一機,教師以案例的形式演示操作步驟,學生可進行同步操作,有不同理解的學生可現場提問,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之間的協作討論,在教學實踐環節,教師進行協作式教學主題設計和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同專業學生可以圍繞老師布置的課堂作業展開協作交流討論,達到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效果。
改革后的信息檢索課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實行課堂作業和綜合實習報告兩結合的考核方式,2次上機操作都要求按模板提交課堂作業,算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5%,課程結束后兩周之內提交的綜合實習報告,占總成績的85%。綜合實習報告包括文獻檢索和文獻綜述兩部分,要求學生自行選擇其導師2012年以前所帶的研究生的一篇學位論文的題目作為檢索課題,同導師的學生在選題前進行溝通避免重復,利用中國知網(檢索結果至少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類型各一篇)、江西高校數字圖書館(對本館沒購買的相關電子圖書申請文獻傳遞)、搜索引擎(檢索結果控制在100條以內)、外文數據庫(檢索結果控制在200條以內)進行檢索,根據檢索結果,撰寫一篇綜述(字數不少于1000),從研究內容、論文數量分布、作者分布等角度描述該課題自2012年以來的進展動態,并對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二、協作式教學模式實施效果分析
為了對我校的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效果進行分析,設計了39道題的調查問卷,針對江西農業大學2013~2015級研究生在信息檢索課結束后發放紙質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數量765份,其中學碩301份,專碩464份。下面主要從信息檢索的時間、內容、工具和方法、滿意度和熟練度以及信息檢索課的利用等方面來對我校研究生的信息檢索現狀進行課前(指上信息檢索這門課之前,下同)課后(指信息檢索課程結束之后,下同)的對比分析,從而判斷信息檢索課協作式教學模式改革的實施效果。
(一)信息檢索課前課后上網時長對比
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從上網時間上看:0~1小時、1~4小時、4~8小時、8小時以上四個上網時長中,在課前依次占比為28.63%、48.76%、17.38%、5.23%。其中每天上網1~4小時的研究生最多,每天上網8小時以上的同學最少,而課后依次占比為5.1%、59.48%、27.97%、7.45%。與課前相比,變化較大,每天上網0~1個小時的人數最少,其他3個時間段的人數都增加了,說明在課后我校研究生普遍延長了上網時間。
(二)信息檢索課前課后內容對比
從上網內容上看:在課前,排在前2位的是瀏覽網頁、新聞、博客、論壇和休閑娛樂(游戲、聊天、看電影、聽音樂、購物等),分別占比30.78%和25.92%。最少的是收發E-mail和每天上網閱讀電子圖書,分別占比14.93%和11.51%。在課后,排在前兩位的是搜索文獻資料、學習提高和休閑娛樂(包括游戲、聊天、看電影、聽音樂、購物等),分別占比為24.96%和22.07%。而排在最末還是收發E-mail和每天上網閱讀電子圖書,分別占比15.26%和15.26%。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的上網習慣有所改變,信息素質有所提高,更注重利用網絡來查資料。
除了教科書外,檢索中經常會用到的文獻類型調查統計中,在課前同學們利用的文獻類型排在前三位的是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學科門戶網站、政府出版物,分別占比19.68%、18.01%、16.6%,排在最后的三位是專利文獻、會議文獻和科技報告,分別占比4.30%、3.60%、1.41%。在上課后,排在前三位的是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學位論文、政府出版物,分別占比14.94%、14.69%、13.66%,而排在后三位的是圖書、專利文獻、科技報告,分別占比為7.91%、7.77%、4.14%。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會利用的文獻類型越來越多,將有助于他們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檢索課前課后使用工具和方法對比
在檢索和獲取需要的文獻資料時,所采取的方法調查統計中,在課前,排在第一和第二的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和數據庫檢索,分別占比31.07%和22.92%,排在最后兩位的是訪問固定的專業網站和通過圖書館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AC進行檢索,分別占比8.09%、5.56%;在課后,排在前兩位的是數據庫檢索和通過圖書館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AC進行檢索,分別占比27.45%和18.95%,最后兩位是訪問固定的專業網站和問學長、朋友,分別占比11.80%和9.08%。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越來越多的同學使用圖書館數據庫檢索和OPAC檢索,提高了檢索結果的科學性,降低了搜索引擎的使用頻次。
到圖書館查找并借閱圖書的途徑調查統計中,在上課前,有32.50%是明確借書的目標,搜索圖書關鍵詞、索書號,根據索書號去找圖書所在位置,有27.21%是漫無目的,隨意翻看,看到喜歡的書就借,這兩者分別占了前兩位;而在上課后,有46.49%是明確借書的目標,搜索圖書關鍵詞、索書號,根據索書號去找圖書所在位置,31.79%是根據圖書館書庫的標簽直接到書庫尋找圖書,查找方法有明顯的改善。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越來越多的同學的檢索目標明確,清楚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圖書資源。
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檢索所使用的手段中,在上課之前,48.69%單個關鍵詞搜索,31.08%兩個以上關鍵詞檢索,排在前兩位,而高級搜索(限定時間、地區、語言等)和使用符號搜索(雙引號、冒號、書名號等)只占了11.47%和7.01%;而在上課后,排在第一的是高級搜索(限定時間、地區、語言等)占比34.53%,第二是兩個以上關鍵詞檢索占比27.78%,在最后的是使用符號搜索(雙引號、冒號、書名號等)占比15.85%。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使用百度高級搜索,從而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網絡資源。
(四)滿意度和熟練度分析
對于你所學專業的網絡資源的熟悉度上,在課前,只有1.83%是非常熟悉的,有21.44%是比較熟悉的,有65.62%只知道一點,有11.11%是完全不了解的;而課后,非常熟悉的增加到了10.07%,比較熟悉的增加到了68.63%,而知道一點和不了解的只是小部分,分別占比19.74%和1.44%。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越來越多的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網絡資源更加了解并加以利用。
對于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來說,在課前有56.47%是比較熟悉的,而非常熟悉的只占了8.37%,有32.94%是只知道一點的,也有2.22%是完全不了解的;而在課后,非常熟悉的增加到了16.34%,比較熟悉的也增加到了67.32%,而知道一點和完全不了解的就降到了15.16%和1.05%。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使用OFFICE相關軟件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能較熟練運用的電子資源的調查統計中,在課前排在第一的是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占比44.46%,排在第二位的是CNKI、維普等中文期刊數據庫,占比36.13%;而在課后排在第一位的是CNKI、維普等中文期刊數據庫,占比32.84%,在第二位的是百度等網絡搜索引擎,占比25.24%。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使用OFFICE相關軟件水平也有所提高。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更多地使用數據庫檢索,獲取的文獻信息更加科學準確。
對于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包括紙質和電子資源等)的滿意度調查統計中,在上課前只有7.71%非常滿意,“總是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資源”,而在第一的是基本滿意,“基本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資源”,占比41.31%;而在課后,有14.77%的人非常滿意,“總是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資源”,而比較滿意,“經常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任何資源排在第一位”,占比44.58%。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掌握了更多的數據庫檢索方法,特別是學會使用江西高校圖書館聯盟的電子文獻傳遞平臺,所以感覺圖書館的資源滿意度大幅提高。
當問及課后是否能熟練根據檢索題目要求選擇數據庫時,有9.28%非常熟練,46.41%比較熟練,35.69%一般熟練,8.63%不熟練。在是否能熟練地分析檢索課題的關鍵詞時,有9.54%非常熟練,48.63%比較熟練,36.86%一般熟練,4.84%不熟練。當檢索結果不理想時,是否能熟練調整檢索策略時,有6.14%非常熟練,43.79%比較熟練,42.75%一般熟練,7.32%不熟練。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都能較熟練地使用數據庫檢索,并能根據檢索結果是否滿足需求而對檢索策略進行相應調整,快速準確獲取相關文獻信息。
(五)信息檢索課前課后信息利用情況對比
對檢索信息的駕馭情況中,在課前有47.84%基本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27.84%常常無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1.57%能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但比較費時,只有2.75%能迅速、準確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而課后依次占比為46.54%、3.66%、23.39%、26.41%。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的信息檢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在能否判斷信息和信息源的可靠性、準確性、權威性和時效性上,在課前有58.82%有時能夠,15.82%經常能夠,23.14%幾乎不能,只有2.22%總是能夠判斷出來;而在課后56.86%經常能夠,31.77%有時能夠,總是能夠判斷的上升到了7.58%,而幾乎不能的下降到了3.79%。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的信息鑒別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在科學研究中是否應該詳細標注出參考和引用文獻上,在課前:51.50%認為有必要,但應靈活處理,39.87%認為非常有必要,這是對前人勞動成果的尊重,8.63%認為完全沒必要;而在課后依次占比為18.17%、77.78%、3.79%。這說明上了信息檢索課后,同學們的信息道德意識得到明顯增強,更加尊重知識產權。
上述調研數據表明,課后數據比課前數據均有正面增長,充分反映了協作式教學模式改革在我校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合適的教學模式保證了教學理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并保證教學實踐反過來豐富和發展教學理論。應該說實踐是基本的教學方式。人們只有通過練習發現和解決問題,方能學會方法,一個人越有實踐經驗,就越能把學習所得歸納成一種解決問題或調查研究的方式。信息檢索課程是一門技能課程,信息獲取、鑒別、利用的方法實踐訓練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協作式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加深同學們對檢索技巧、檢索方法和檢索系統的認識體會,促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學習該門課程。
參考文獻:
[1]王妙婭.近十年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3(12):10-14.
[2]黃梅,孫麗芳.“信息檢索與利用”課協作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分析[J].現代情報,2009,29(1):208-21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