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友兵
【摘 要】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是知識的接收者。學生思維方式與學習能力的提升與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密切相關。本文圍繞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進行闡述,旨在把以生為本理念貫穿于初中數學課堂,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以生為本;教學;主體;思維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指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培養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想品質等方面的進步和提升。”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進行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提高。我們知道,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系統性以及嚴密性等諸多特性。這就需要以學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堅持以生為本原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一切教學手段的運用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學習效果的提升。基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圍繞興趣與解決問題進行,善于從實際生活出發,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把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以學生為本,站在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建立數學思維模型,從而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可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形象地演示讓學生理解兩圓的位置關系。在備課環節中,借助多媒體制作課件,演示兩圓位置關系的變動過程。然后,在課堂上演示給學生觀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總結出兩圓在變動過程中每種位置關系有幾個焦點,圓心距與兩圓半徑之間的關系等。這樣有趣的教學過程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也讓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從而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二、課堂積極主動質疑,培養學生嚴謹思維方式
著名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需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從而培養他們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數學知識本身具有邏輯抽象性、思維嚴密性等特征,想要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形成細致、嚴謹的學習品質,還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質疑。例如:在教授“圖形的旋轉”時,拿出時鐘和風車進行轉動,讓學生對旋轉有一個初步的印象;接著,歸納其共同特點,從中得出旋轉、旋轉中心以及旋轉角的定義。在教師演示此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質疑:時針在旋轉時,哪才是旋轉中心?怎樣確定風車的旋轉角度?由此可知,學生對旋轉這一現象產生了疑問。雖然旋轉角度問題不在我們教學范圍內,但仍需對這樣的質疑給予恰當的評價。由此可以看出,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質疑,并讓他們通過自由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嘗試解答。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
三、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認為相互之間的合作可以取長補短,探究的過程可以了解知識的形成與發展,從而有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實際上,這樣的理念也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學生主體性原則的彰顯。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基本性質”之前,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請你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它們有什么特征?”接著,在課堂上分享每個人的預習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驚奇地發現直角的物體特別多。比如:黑板、桌子等,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新課題的積極主動性,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不妨可以問一問大家:“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直角這么多呢?難道直角相比其他角有什么優勢嗎?”在給予學生們答案的過程中,教師還需不斷鼓勵學生大膽講出自己的見解與猜想,不怕出錯,真正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這種教學圍繞教學內容巧設問題情境,借助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思維認知模式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指出:“信息的接收與處理既是思維的結果,也是實踐過程的強化。”基于此,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驗證結果并強化思維,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模式。例如:在學完《三角形》這一內容后,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只有一根繩子和一塊等腰直角三角板,在不搭人梯,也不借助其他物體時,能否測量教室的高度?此問題一出,學生立刻行動起來,紛紛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為了使該問題得到驗證,需要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動手操作測量教室的高度。在測量過程中學生發現,測量教室的高度,即測量教室墻角處一條鉛垂的棱的長度,只要讓這條棱處于三角板平面內且與三角板一直角邊平行,再移動三角板使所測棱的上端點落在三角板斜邊所在的直線上,就可以量出這條斜邊與課桌面的交點到墻角的距離。最后,再加上課桌的高度就是教室的高度。這是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的結果,不僅使其認識到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而且還驗證了理論知識,從而逐步提升了思維認知能力。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獲取者,對教學活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基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須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并把這種理念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活動效能的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白冉.以學生為本,創建和諧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J].成才之路,2016(21)
[2]劉玉蘭.提高數學課堂效率的幾點做法[J].新課程學習:上,2017(05)
[3]鄭偉萍.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體現[J].成功,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