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英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現實生活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們在保證完成數學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讓數學問題生活化,讓生活問題數學化。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興趣;能力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倡數學問題生活化和生活問題數學化。所以,教師應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凸顯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一、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應找準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打通數學與生活間的無形屏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教學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教材例題是這樣的:“東山鄉去年原計劃造林16公頃,實際造林20公頃,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本例題雖然涉及的數量較小,但對于相城區的學生來講,對“原計劃造林及實際造林”感到陌生,不易理解。我改變了例題,是這樣教學的:首先讓學生說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數,隨著學生的回答,多媒體顯示出男生28人, 女生26人, ?讓學生補上百分數的問題,并且將多媒體屏幕停頓在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幾的問題上,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含義。學生眾說紛紜,在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題意,掌握了數量關系,用兩種方法解答了應用題。接著出示書上例題,讓學生練一練,問題迎刃而解。由于我在教學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了,也就是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找到了應用題的藍本,學生身臨現實情景,感到熟悉、親切、真實,興趣盎然。與其說是在解答應用題,還不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他們毫無倦意,時時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提煉生活,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概括和反映。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概括了的現實生活,是前人經驗的結晶,而不是現實生活的簡單再現。因而,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教學時,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學會選擇信息,分析、概括、提煉,使知識內化。
例如,教學圓周長時,當學生應用滾動法及繞繩法測量出圓形實物的周長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要求學生想辦法測出它的周長。結果,雖然一位同學勉強用繞繩法測量,下面同學早就議論紛紛:“不行,太麻煩了,而且不精確。”師:“的確麻煩。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索,圓周長究竟與什么有關呢?”此時,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已是水到渠成。通過學生間小組合作、實驗、交流,很快地得出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在教學中,教師先把對圓周長的測量還原到學生的生活背景中,喚起學生的經驗,進而故設“陷阱”,使學生認知發生沖突,自覺地進行數學概括:圓周長的計算肯定有規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開展數學操作,進行數學交流,在概括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到圓周長的計算公式,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學以致用,這是數學教學的歸宿。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更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他們體驗到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例如,當教學完百分數應用題后,我設計了如下一題:“老師想買一臺長虹彩電,可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友阿商場標著‘彩電八折大酬賓,步步高商場標著‘彩電一律九折優惠。你說老師應上哪家商店去購買。”
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在學生的爭論聲中達成一致協議:先摸清商店彩電的原價(就是百分數應用題中的單位“1”),然后計算彩電賣出的現價,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買。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學生既鞏固了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又受到了優化思想的熏陶,體驗了數學對生活的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尤其是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引導學生加強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吳宏偉;;培養小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J];新課程(教師);2010年07期;
[2] 杜叢英;;在生活中感悟數學[J];教育;2007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