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顏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的第一要素就是云。RightScale 2015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大多數企業未來會將更多地應用遷移到云端,55%以上的企業目前至少有20%的應用是構建在云兼容架構上的,可以快速轉移到云端。這需要大量云計算運營服務層和應用層的人才。
在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與傳統行業的結合,需要大量具有云計算運營服務和應用方向的技能人才,為了順應行業發展的需求,我們在高職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引入了本課程。本課程作為專業拓展課程,面向云產品銷售、云服務技術客服、云服務實施、云服務運維崗位,旨在培養學生認識使用公有云的常見產品、為企業提供云服務技術支持、給企業提供云服務及云平臺的運維能力,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學習內容承上啟下,對整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作了很好的拓展。
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向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立足云服務的實施、運維、技術支持等崗位和緊跟新技術發展方向。文章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分析本課程的工作崗位及每個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能力要素,工作崗位分析如表1所示。
知識目標:掌握云服務器、云數據庫、對象存儲、負載均衡、彈性伸縮等云產品基本術語和概念,掌握云產品的使用方法。
技能目標:解決問題提供技術服務能力,上云遷移實施能力,擔負云平臺運維、監控能力。
素質目標: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為用云單位提供咨詢及技術服務,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加以分析、解決,具有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社會責任心,自主學習能力強。
根據本課程崗位操作的需求,以架構一個典型企業的云服務器、云數據庫、云存儲、負載均衡、云盾、云監控等能滿足企業基本云服務的功能為主線,通過云服務器的購買、設置、具體使用等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逐步完成企業云計算服務的搭建[1]。在內容選取上,所有的知識點劃分到了9個項目中,9個項目又細化成32個任務(見表2),任務的具體要求和相關知識在課程標準中都有詳細的確定。通過一個個工作任務的講解、操作和實踐,既完成了相關教學任務和目標,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與”學“相結合,使學生從“學中做”“做中學”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了”教“與”學“的效果。
本課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第三、四學期開設,學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積累,對目前云計算技術這樣的新興技術感興趣。但是從學習興趣與方式、喜歡的教學方式、團隊協作能力、每天上網時間等維度的問卷調查來看。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1 h以上,但使用網絡進行學習的占比很少;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不高;對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比較抵觸,部分學生坦言,上課時經常玩手機、睡覺,課程效率不高。
通過學情分析結合課程教學目標,采用了任務引領的項目教學法、分組教學法來組織教學。具體過程是明確項目任務、小組討論并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各任務開發方案、實施開發過程、檢查總結工作方案、評價與反饋。并通過線上豐富教學資源的課程網站和真實環境的云實驗沙箱實訓環節,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本文選取“云服務器掛載云盤”為例,集體闡述教學實施過程。要求學生了解云盤的分類及特點,能使用fdisk命令對數據盤進行分區,會查看分區信息,使用mkfs.ext3命令對數據盤進行格式化,創建掛載點,并將磁盤掛載到云服務器。
教師課前準備好自主學習資源包,包含學習任務單、微視頻、案例資料、測試題等。學習任務單明確該教學模塊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學習任務單包含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問題測試等內容,根據教師設計的系列任務,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資源包關鍵內容是微視頻,可以由教師自行錄制,也可以利用網上已有的優質微課。根據 “云服務器掛載云盤”任務的主要內容,教師課前準備了5個微視頻,分別為:云盤的分類及特點、fdisk磁盤分區命令使用詳解、mkfs.ext3磁盤格式化命令使用詳解、mkdir命令創建掛載點和mount命令掛載磁盤,時長8 min以內。
教師課前發布學習要求,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方式在線觀看教學視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多次觀看。學生可以在討論區進行學習交流,教師也能及時答疑。為檢查學習效果,還設計了測驗或作業,包括對教學視頻中知識的檢測,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狀況[2]。
根據學生課前視頻觀看情況、問題討論、測驗結果的反饋,教師對課堂活動進行合理設計,確保能夠有效解決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應用所學知識,使得課前自主學習和線下課堂學習有機統一,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云服務器掛載云盤”任務的課堂教學環節,首先是各組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教師提煉出共性問題并分配任務到各組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用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分組匯報[3]。第二教師對學生匯報的內容進行總結,梳理知識點,講解重難點。第三教師布置實訓任務,學生明確任務目標,小組討論并制定實施工作計劃。最后分組展示實訓成果,開展組間互評,教師對各組實訓成果進行點評并布置拓展任務。學習評價由教師評價50%,學生自評20%,小組互評30%構成。
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建設云計算實訓室,和企業(阿里云、騰訊云)開展合作建立云實訓沙箱平臺,讓學生能在真實的云資源環境中進行實訓。課程資源可以采用已有的優秀微課資源,如Chinamoocs.com網站中的微課,或者教師自行錄制。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建設教學團隊,促使教師提升自身素質。
為了保證課程實施的科學性,課程評價采用學生評價、督導評價、教師互評的方式進行。學生評價以學生信息員反饋、學生期末評教實現;督導評價以督導隨堂聽課為主;教師互評即通過教師相互聽課實現。
“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技術發展迅速,企業急需云計算運營服務層和應用層的人才。本課程的建設,旨在培養切合本地區企業或行業需求的云計算技術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