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君
“素質教育”是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詞語,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困惑,到底什么是素質教育。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100周年大會暨第四屆學術年會上,華中師范大學中小學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陳佑清教授作了《培養(yǎng)“大寫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論學生的自我表現》的學術報告。在報告后的現場互動環(huán)節(jié),一位聽眾的提問,引發(fā)了陳佑清教授和李鎮(zhèn)西老師就素質教育的內涵、為什么會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概念、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何不同等問題的深入探討。
應試教育是極端片面的素質教育
陳佑清教授說:“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是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對素質教育的解釋比較完整,他提出了素質教育相比于應試教育的三個要義。第一個要義:強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應試教育只面向部分學生,老師只關注學習成績好的或者他喜歡的學生。針對這個情況,他說素質教育的第一個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面向部分學生。第二個要義:強調教育不是只關注促進學生某些方面的素質發(fā)展,而是要關注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fā)展。第三個要義:強調教育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其實應試教育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學生某些素質的發(fā)展,但是學生獲得這個發(fā)展結果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很多、浪費很大,所以我們今天強調讓學生有效地發(fā)展。這是柳斌的理解。我認為這是對素質教育比較全面的一個界定。
“我們國家把素質教育作為基本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我們理論界,正面去研究素質教育的人很少。甚至有理論家直接說:‘凡教育必定是素質教育,沒有不是素質教育的教育。反對提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這兩個概念。我個人不太贊成這種觀點。
“應試教育不是說沒有關注人的素質,但是應試教育只關注應試所需要的那些東西。我們的學生要在高強度的學習、大量的作業(yè)和考試中堅持下來,所以應試教育客觀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耐心、細致、做事很有忍勁兒。耐心、細致和忍勁兒當然是人的素質。但是應試教育一般來說只關注與應試直接相關的那些素質,不直接考的或者關系不是很直接的,它都不關注。要害在這一點上。所以我們可以大體上說,應試教育是極端片面的素質教育。
“真正的素質教育關注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且讓學生的發(fā)展盡可能是主動的、生動活潑的。這就是兩者的區(qū)別。”
素質教育就是教育本身
在陳佑清教授陳述完自己的觀點后,坐在聽眾席上的李鎮(zhèn)西站起身,拿起話筒和陳教授現場交流。
李鎮(zhèn)西說:“素質教育是一個階段性的提法,從概念上講,素質教育就是教育本身。因為現在很多教育者忽視了素質,為了強調素質,提醒教育者注意教育的使命,我們在教育前加了‘素質這個詞。
“關于這個詞,三四年前,在廣東的一次會議上,我曾下過一個判斷。當時我、魏書生和雷夫在進行一個對話,主持人說:‘雷夫來過中國很多次,可是就搞不懂什么叫素質教育。我們給他解釋很多,他還是不懂。李老師、魏老師能不能講講什么是素質教育?我當時請魏老師先說——尊敬他嘛!其實我心里打小算盤,他先說我可以思考一下,這樣好有思想準備。魏老師反應非常快,他說:‘素質教育就是把黨的教育方針不折不扣地落實于每堂課的教育。我覺得這個解釋是對的,就是全面發(fā)展嘛!
“輪到我說時,因為我和雷夫不是第一次見面,我們比較熟了。我就拍著他的肩膀說:‘雷夫老師,素質教育就是……我停頓了一下,然后說,‘教育。他瞪大眼睛,不知道我說這話什么含義。
“我說:‘打個比方,你叫雷夫,從小爸媽給你取名叫雷夫,每天叫你:雷夫該起床了!雷夫該上學了!可是后來有很多假雷夫出來,于是為了區(qū)別出真的來,就在你名字前加了個真字,你就變成真雷夫了。真雷夫該起床了!真雷夫該怎么怎么了!若干年后,你成了一個名人,大家要研究你,真雷夫是誰呀?研究的結果是,真雷夫就是雷夫。
“比如鹽是咸的,但是后來有些偽劣產品的鹽不是咸的,所以我們去買時說‘請給我來一斤咸鹽,來一斤甜糖,來一斤酸醋。這些咸鹽、甜糖、酸醋都是多余的概念嘛!這和素質教育是一個邏輯。但問題是有很多假的,我們要強調一下真的。咱們到成都去旅游,有正宗火鍋。火鍋不就火鍋嘛,什么正宗不正宗?
“教育,從孔子時代就是素質教育,學六藝,騎馬、射箭等全面發(fā)展。但是到現在為止,教育只有做題了,于是就強調一下素質。有朝一日,教育這兩個字的所有定語都會消失,沒有素質教育,沒有愉快教育,沒有新教育,只有教育,到那時教育才走向正規(guī)。
“這就像現在常說營造書香校園,我就寫過一篇文章說,學校就是讀書的地方,怎么還要營造書香校園?餐館怎么沒有說營造飯香餐館的?醫(yī)院怎么沒有說營造藥香醫(yī)院的?但問題是很多學校的師生的確不讀書,我們是為了強調讀書,從這個意義上才說營造書香校園。”
李鎮(zhèn)西的發(fā)言,贏得了現場聽眾的一片掌聲。
教育存在的對立:以知識為本和以發(fā)展為本
陳佑清教授在聽完李鎮(zhèn)西的發(fā)言后,進一步闡述自己對素質教育的看法。
陳教授說:“國內一位很有名的專家講過一個觀點,凡教育必定是素質教育,沒有不是素質教育的。這里面有一個什么問題呢?我們看問題有兩種角度,一個是應然的角度,應該是。一個是實然的角度,實際的很多東西不一定是應該是的那個狀態(tài)。凡是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這個話從絕對上說是對的。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很多學校和很多老師做的工作,并沒有幫助學生形成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素質,難道你能說他們做的不是教育工作嗎?所以,我對他的這個邏輯做了一個不是很恰當的類比,相當于說‘凡人必定是好人,沒有不是好人的人。他這個邏輯就特別像這句話。這個邏輯成立嗎?凡人必定是好人嗎?我們生活中有些人不是好人,盡管好人的標準不一樣。是不是?
“思考問題有個應然的角度,也有個實然的角度。我們不能光從應然的狀態(tài)去建立概念,因為概念是用來描述現象的,用應然的概念去描述,很多實然的現象就概括不進去,我們說話就沒有基礎,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個,我們講素質教育,我特別贊同李老師的觀點,我個人覺得這個概念是有必要的。為什么?它是針對我們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
“我們的教育現在是不是存在這種狀況?面向部分學生,學生發(fā)展得很片面,學生雖然有發(fā)展,但是發(fā)展的過程很痛苦。這個現象是不是存在?非常典型地存在著。這個現象,我們用什么概念描述它呢?就叫應試教育。
“我剛才說了,不是說應試教育沒有培養(yǎng)人的素質,應試教育客觀上也培養(yǎng)了人的某些素質,但是應試教育只關注某些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只關注學生的部分素質發(fā)展,而且學生的素質就是有發(fā)展,它的過程也太痛苦。所以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個概念,讓很多人看到這個概念之后就想到一類現象,這就是理論思維的一種價值。
“我們?yōu)槭裁从酶拍钪v話?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可能對這個現象要說一大通話,才能夠讓別人知道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是不是?
“所以概念的提出都是有一個邏輯的合理性,還有一個現實的針對性。人文社科概念,它不光是追求邏輯的合理性。怎么樣去揭示中國當下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用一個詞叫‘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代表了我們中國教育的現狀,或者說主要的現狀。不是所有的教育都這樣,我們很多人做的教育,包括李老師做的教育,是素質教育,但我是講總體狀況。教育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用什么樣的辦法去改變它?倡導的方向是什么?就是所謂的素質教育。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以學科教學為主要的方式。學科教學,如果我們理解不恰當的話,它可能只是停留在向學生傳遞知識。我認為,我們中國存在一種典型的以知識為本的傾向。我們讓學生學很多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假定沒有內化的話,它對人的道德品質、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素質的發(fā)展,其實沒有任何價值。所以,目前有一種單純的以學生掌握知識為目標的教育和一種以學生身心素質的形成及完善為目標、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的對立。以知識為本和以發(fā)展為本的教育對立,這個我認為是存在的。
“知識教學怎么樣才可能真正與學生素質發(fā)展相統(tǒng)一?有一個基本的說法,就是要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知識內化是有條件的。最重要的條件,一定要有相關的直接經驗。沒有直接經驗,很多知識是不能內化的。不能內化的知識,學生只能把它記下來、背下來,可能書面考試時他能夠回憶出來,但是他沒有轉化成人的能力、人的道德品質、人的思維品質等各種各樣的素質。所以說素質教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過去國內也有人提過。什么叫素質教育?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注重內化和關注發(fā)展的教育。內化指的是知識內化。
“這個說法很有針對性。我們現在學校老師教的知識,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內化,所以出現知識掌握得很多,但是學生并不會因此而表現得更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更會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更強的做事能力。
“中國的陶行知和烏克蘭的蘇霍姆林斯基,這兩個人物確實很偉大。陶行知說,中國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太過于迷信書本知識,我們把書本知識當成教育目的。書本知識更多應該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資源、工具和手段。所以我個人覺得要樹立一種觀念,要從‘知識目的論的觀念,轉換成‘知識工具論‘知識資源論的觀念,即不把掌握知識當作教育的根本目的或全部目的,而應將知識當作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fā)展的工具或資源。
“知識學習永遠是必要的,但是知識學習對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絕對不是充分條件,它只是必要條件。
“這就是我們教育的問題。”
李鎮(zhèn)西老師和陳佑清教授對素質教育相關問題的深入探討,撥云見日,讓與會者對素質教育這個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當前的教育現狀下,如何真正把書本知識轉化成教育工具和資源而不是教育目的,消除教育中的對立,讓學生在和諧的教育中獲得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