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萍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培養學生的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當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素養。同時教師要加強對自身的認識,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滿足學生素養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學生素養
在新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育部門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問題。而初中是九年義務階段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抓緊這個時期的特殊性,來培養初中生的素養,主要的培養策略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現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當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堅持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一)教師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強調在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要有意識的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教師首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狀況,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積極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進行設計,要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例如:在探討生活中的真實案例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自主的進行發言與討論。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類似案例,進而讓學生積極對道德與法治問題進行思考,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將知識外化,形成正確的解決方案,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道德與法治的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堅持三維目標教學
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教學的三維目標,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以及知識與技能的三個目標。教師必須處理好三個目標之間的關系,這樣才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用自己積極地情感態度去感染帶動學生,讓學生從情感上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進而在情感上達成共鳴。例如:在學習《法律就在身邊》時,教師可以模擬情境再現,讓學生們猶如身臨其境,同時運用積極的情感去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的知識捍衛自己與他人的利益,進而增強學生在法治素養方面的提高。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教師要認識到理論知識是基礎,能力的訓練是關鍵,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正確處理好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與能力訓練之間的關系。在知識與技能方面,教師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讓教學更加接近他們的實際生活,將知識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之中,多用真實的情境與案例去教育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意義,這樣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就會逐漸的提高。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資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是最終要的教學資源。首先,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認真的學習與研究,發現教材中能夠提高學生素養的內容。教師要積極將教材中的資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滿足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認真根據教材去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能夠在好奇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案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積極的總結,加強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認知。同時還可以有選擇性的增加一些能夠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案例,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生活中道德與法治是無處不在的,同時要讓學生能夠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重要性。
(二)開發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素養
每個初中學校都是具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所以學校要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積淀,結合當地的發展特點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設置特色的道德與發展課程。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對校本課程具有充分的認識,同時要積極構建本校特色課程,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的素養。例如:“公交車上要讓座”“遠離和拒絕毒品”的專題講座等等,這些特色課程可以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理解,同時學生在學習這些特色課程時也可以更好的將知識內化,進而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素養。學生能夠通過一些特色課程,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的內在含義。
(三)作業設計,布置行為作業,增強學生道德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實踐。教師可以進行布置行為作業,通過精心的準備與安排,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進行道德實踐。行為作業的形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融入到社會中,去真正的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力量,進而讓學生形成客觀的價值體系,之后再將道德實踐中的感悟回歸到課本,這樣才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素養。學生在校外之外會遇到很多人很多事,這些事物都會對學生的道德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學生能夠通過道德實踐對這些事物進行有效的分析并理解時,學生才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抽象的知識內化理解。同時教師的行為作業可以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素養所要求的。布置行為作業能夠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視野轉向社會,學生通過完成行為作業可以從實際中去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同時行為作業還具有導向性,能夠讓學生的道德實踐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去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有效的道德情感體驗,還可以在社會生活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學生的素養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初中生道德與法治的素養是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認知與理解逐漸形成的。教師也要及時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積極研究新課程改革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要求,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道德與發展素養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林華.淺議學生素養提升中的制度完善與執行[J]. 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6(Z1)
[2] 儲冬生.讓課程成為兒童喜歡的完整故事——基于學生素養發展的共生課程建構與實施[J]. 教育視界 2018(11)
[3] 王安榮.借力助教 培育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實踐培養[J]. 教育革新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