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環境保護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必須樹立先進的環境保護意識,主動學習科學知識,從身邊做起。物理是一門自然學科,本身與地球環境聯系密切,我們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也應將知識貼近生活,不斷在學習中強化自身的環保意識。基于此背景,筆者對利用物理知識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展開了研究,站在高中生的角度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物理知識;保護環境;高中學習
引言:
學校是教書育人、傳遞正確思想精神的場所,青少年初長成,三觀尚在樹立階段,為了更好的學習物理知識,也為了升華學習思想,在日常學習中應適當的滲透社會問題并予以思考。高中物理學科中有很多內容涉及環境保護,譬如污染、能源、電能、放射現象等,作為合格的高中生理應樹立環境保護學習思維,能舉一反三的思考問題,把學習的物理知識踐行到日常生活中去[1]。
一、物理知識保護環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基,從小到大我們聽了無數次關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口號和吶喊,并且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決國內環境問題。老師曾說最有效的環保就是通過實現全民環境教育來營造合適的環保環境,那么學校一定是開展教育的主要場所,我們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就成了接受環境教育的主體。進入高中生活的我們早已積累了一定社會生活經驗,對物理、對環境有了一些認識,面對繁多復雜的物理學科知識如果一味的死記硬背、墨守成規那只能達到基礎學習目的,永遠無法參透教學背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無法升華物理知識。縱觀高中三年的物理教材,有關環境的內容很多,像力學、光學、熱學、電學等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為了更好的學習基礎理論知識,也為了讓學習聯系實際,我們要主動參悟物理中的環境知識,并在不斷踐行中培養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物理知識中關于保護環境的內容
高中物理知識已經略有深度和難度,其中與環境保護的內容非常多,下面筆者簡單選取幾個方向的內容稍作簡述。
(一)放射現象
放射現象與生活息息相關,譬如γ 射線、紫外線、紅外線等都有放射效果,它們廣泛作用與工業、醫學、農林,然而卻是一種需要節制使用的能量,畢竟這些射線既能殺死正常細胞也可以誘使正常細胞的癌變,對環境而言,過分使用這些射線對水源、空氣都有傷害,就像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帶來的危害給環境、人生產生活都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當我們了解這些后既要保持對射線的使用,又要規避射線的危險。
(二)電能
電力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備資源,然而發電、配電、輸變電的過程并不容易,我們生活中倡導節能減排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用電,在物理學習電能時就要理解高壓輸電減少功率損失與電壓損失的方法。除了日常生活節約用電,也要知道輸電線上損失的電壓和輸電電壓,究其根本才能更加理解環境保護的深意[2]。
(三)摩擦力
高中物理中明確告訴我們摩擦有有益摩擦與有害摩擦之分,有害摩擦對環境的損害也是比較大的,生活中常見的有機器軸承與軸間的摩擦、人拉扯大質量物體時物體與地面的摩擦等,我們通過學習找出身邊有害摩擦的實例,然后利用生活經驗提出降低有害摩擦的方法。譬如利用滾動摩擦就能比滑動摩擦減少很多摩擦力,這樣就能節省能源。
三、利用物理知識保護環境的方法
(一)創設討論課,了解討論基本的環境問題
學校始終是我們開展學習的主陣地,日常物理課就用來學習知識,但每周可以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溝通拿出一節或兩節課的時間討論物理知識中關于環境保護的部分。在討論課上引入環境污染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引起這種污染的原因以及該污染形成后造成的危害。最好討論的議題與階段性的物理課相關,譬如教師講授熱學時,討論課的內容就可以以‘溫室效應為主,在討論課上認識到這些環境污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進而引起大家的重視,激發保護環境的欲望。
(二)主動觀察、思考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
最為受教育者要勤于思考,主動探索有關問題,對待物理知識中保護環境的問題我們利用討論課和業余時間探索,自發組成小組,針對物理學習內容開展小論文的撰寫。譬如《試論光污染的起因、危害與防治》、《臭氧層亮起紅燈我們如何自處》、《人與噪聲污染》等,并可以將小組優秀論文交給教師,請老師指導。
(三)了解物理技術在環境監控、環境測量方面的應用
單純的物理學習與實際生活相比還是過于紙上談兵,我們僅坐在教室是無法真正切實的去感受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如此也無法將物理知識直接過渡到生活中。如果可以在業余時間自發組織去實地了解物理技術中有關環境監控、環境測量的應用可以擴大我們的視野,也能更進一步從理論擴大實際。可以組織去當地的研究所或大學研究室,很多水質監測儀器就是利用電學、光學、聲學制作的,譬如電導儀、超聲波液位計等,還有像風速計、ICP光譜儀等都是借助物理學知識研發的儀器,對環境監測均有幫助。
四、結語
綜上,我們對利用物理知識保護環境的必要性有了簡單認識,物理學科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它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通過物理知識能促進生產生活的發展,同樣也會帶來局限。在高中階段,正是我們積累知識、了解文化的好時機,通過書本學習,主動聯系生活實際,將理論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環境保護的能力,積極踐行生活作為,從身邊小事做起,為將來生活奠定基礎[3]。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課“認識沙塵暴”課堂紀實及點評[J]. 王武維,侯莉華.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2年11期.
[2]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表現及現狀測查[J]. 劉東方,鄭天放.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5).
[3]林之光. 地球上的沙塵暴[J]. 世界中學生文摘 2016年07期
作者簡介:
么士杰,男,漢族,研究方向: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