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堯敏 張留學 潘瑋
摘要:中國未來持續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尤其是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創新教育水平,對我們科技強國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一流的科研平臺以及科學合理的考評激勵機制,是提高研究生創新教育水平的三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理工科;研究生;創新教育
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還稱不上是一個制造強國,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薄弱有關。中國未來的持續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科技創新要靠科技人才,而高校一直是高端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根據地。2017年,我國高校本科招生372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80.5萬人,其中在校研究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現在的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高端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是在研究生階段。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尤其是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的創新教育水平,對科技強國的建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是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要務
研究生創新教育,首先要使他們具有科學技術創新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同時也要鼓勵他們沉下心來把基礎科學研究筑牢夯實,使他們具備把冷板凳坐熱的科研毅力,擁有攻堅克難、創造原創性成果的強大精神。從在校研究生的教育.做起,科學構建健全的理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機制,努力營造崇尚科學、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使培養的研究生都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是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要務。
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研究生的相關專業知識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本科階段獲得的。在研究生階段,自主獲取專業知識的能力是更重要的。本科階段的一門課程中的一個章節,在攻克研究課題時可能就需要吃透一本專著,而這些專著往往需要學生自己消化吸收。研究生期間的很多理論知識都要靠學生自主學習、理解、掌握和運用。此外,理工科研究生往往需要進行交叉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活動。以電動汽車所用的鏗離子電池為例,學生除要掌握電芯制造工藝、電化學基本原理外,在電池模組優化環節還涉及電氣原理、機械結構設計、焊接技術以及電池管理系統的軟硬件設計等相關學科知識。對這些相關學科能夠系統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對車用鏗離子電池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技術創新。
文獻檢索能力是理工科研究生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之一。理工科研究生在攻克自己的課題時首先要檢索閱讀文獻,從而盡快了解國內外該領域最新研究動態以及前沿研究的內容和成果。因此,理工科研究生需要盡快熟悉自己專業領域常用的數據庫,熟練利用這些數據庫的檢索方法,科學提煉自己檢索文獻關鍵詞的能力以確保查準查全。此外,對于已經檢索到的相關文獻,要能科學管理,篩選需要精讀和泛讀的文獻分類保存,研究生對于自己閱讀的文獻能以科學辯證的眼光去評價和處理,能科學判別學術信息的時效性、客觀性和準確性。
扎實的實踐技能是理工科研究生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面對自己的研究課題,研究生要通過檢索和閱讀相關文獻來確定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并實施。實驗方案越科學合理,實施效果就會越接近自己想要求證的結果。在實施實驗方案的過程中,實踐技能還表現在儀器裝置的合理搭建、各種儀器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實驗現象的細致觀察、實驗結果的科學分析等。
總而言之,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研究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將是無根之木。
二、一流的科研平臺是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
高校優質的研發平臺,能夠為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優質的土壤,是研究生進行科學和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與充足的科研經費,很難培養出創新型研究生。在研究型高校,如果沒有完善的中外文數據庫,學生就無法及時把握學科前沿,更無法快速把握需要攻克的技術和科學難點。如果沒有高端先進的儀器設備,學生即使有了科學的思想也很難通過技術手段去驗證。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時間的量度已經從毫秒、微秒、皮秒、飛秒至阿秒。微觀世界從原來光學顯微鏡下的500倍、2000倍至現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幾萬倍、幾十萬倍甚至更高。我們面對的世界從地球到浩渺太空,科學研究從宏觀向微觀世界不斷延伸。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能借助于高端研發儀器,僅依靠“赤手空拳打天下”,無異于以大刀長矛去匹敵火箭導彈,高下自分。因此對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必須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各種儀器設備,搭建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
我國政府對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視,教育研發經費投入也逐年增加。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報道的數字顯示,我國科研設施與儀器、科學數據與信息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建設工作取得顯著進展,科研儀器設備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長。各部屬和省屬高校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的投入也顯著增加,大大改善了在校研究生的研發條件。
與此同時,在科研儀器平臺建設方面,除了國家投入,還應鼓勵高校與社會、企業加強合作,拓寬平臺建設的資金途徑。同時高校還要努力為研究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環境,加大對學生科研基金的投入,為學生提供必備的實驗器材和設備,盡可能優化學生進行實驗的軟硬件環境。
三、科學合理的考評激勵機制是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
目前我國理工科研究生考評激勵機制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考評激勵機制過于單一,基本以論文數量和論文引用率區分高下。碩士研究生1篇SCI論文、博士研究生2~3篇SCI論文已是低配,很多高校還要求期刊的影響因子。在短短三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課題的調研、預研、方案實施到結果分析與整理,再到論文發表,即便是在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情況下也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現實是,很多科研執行的過程并不順利,辛辛苦苦研究數月,得到的結果可能只是“此路不通”,一切需要從頭再來。科學研究遭遇不順并非一無是處,至少是驗證了一種不可能或不可行。就像當年愛迪生發明電燈時也曾經失敗了無數次,最后才獲得了成功。突破性的科技創新需要百折不撓的毅力,如果僅用論文的數量來決定學生是否能夠獲得學位順利畢業,無形中會逼迫學生通過“跟風式”“蹭熱點”式科研以獲得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成果。因此針對不同學科及學科的不同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激勵機制應該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
理工科研究生根據學科特點不同,其研究成果的形式也不同。有些學科側重于技術創新,有些學科側重于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和科學創新的產生方式也不盡相同。科學原理的發現,可能只是伴隨某個靈感的瞬間閃現,而技術創新從創新思維的產生到走向商品化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長期的努力才能達成。技術創新的實施過程通常很難憑一人一時之力實現,一些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性技術成果需要“十年磨一劍”才能達到。因此,所有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科學原理的首次提出和技術的第一次出現,因為這些原理和技術要真正解決實際間題通常都會涉及頭緒繁雜而又難以量化的研究工作。針對學科特點的不同來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多元化考評激勵機制會顯著提高我國在校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揮,使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真正成為理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穩固基石。
真正的科技創新往往更需要積淀后的蓄勢爆發,需要針對實際存在的技術問題和科學問題進行不確定性的研究探索。讓研究生能夠以更加從容的心態專注于自己真正要解決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孜孜不倦地探索,用心積累沉淀,最終達到對所攻關領域內科學和技術的重要突破,這才是研究生培養的長遠大計。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各個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研究生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其創新能力培養是重中之重。科技創新思維要在中國的高校校園里遍地開花并結出碩果,決不能奢望一蹴而就。“路曼曼其修遠兮”,高校的管理者要做好走遠路的準備。
參考文獻:
[1]疏瑞文,邢宏龍.基于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J].廣州化工,2016,(13).
[2]楊喬清,李阿利,朱耀武.促進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幾個核心問題[J].中國農業教育,2011,(6).
[3]羅會蘭,杜連平,李淑芝,等.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與探索[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