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變化,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其課堂教學都需要做出相應的改革。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切實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人才。然而,部分高校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課堂整體的教學效果。本研究通過分析目前民辦高校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案,以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民辦高校;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改革研究
近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傳統授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現代人才市場的需求。傳統課堂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這種模式既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與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不符。傳統教學模式需要做出改變,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教師教案設計等一系列教學設計模式也要隨之做出改革。其中,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這一系列改革中最關鍵的環節。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的內涵發展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杜威“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思想中,杜威把兒童當作中心、當作“太陽”,可以說這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挑戰。隨后,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在1952年哈佛大學舉辦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這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傳統的課堂教學多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主體作用,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我國著名學者劉獻君教授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要把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以學生為中心”的主要特點就是讓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對知識充滿好奇與熱情,積極探索、發現問題,并針對發現的問題與教師、同學一起積極討論,從而尋找解決方法,這樣總結出來的知識能讓學生記憶更深刻、理解更透徹。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會對知識充滿好奇,對課堂充滿向往,也更加愿意努力學習、刻苦求知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一般采用討論式、提問式、小組活動式、實際操作式等多種學習形式,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特殊場景等多種教學資源,切實做到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學生對知識的消化過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一些民辦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前準備不充分
一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的習慣。尤其是到了大學之后,沒有了升學壓力與各科排名以及選拔的壓力,部分學生容易在學習上出現懈怠心理,認為在課堂上隨便聽幾句、保證不掛科就行了。眾所周知,課前預習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在預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者主動思考問題、發現問題,這樣走進課堂之后才能有針對性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和重難點,并解決好遇到的問題,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二)課堂紀律不夠好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現代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且網絡發達,普通的套餐流量已完全能滿足學生平時的上網需求。有些學生對手機非常依賴,經常在手機上看小說、瀏覽新聞、看視頻、發微信等,即使到了課堂上,這些學生也時常忍不住要看上幾眼手機,這樣的習慣是非常影響課堂學習的。為了讓學生在上課期間和手機分開,盡管高校和教師采取了不少措施,如上課期間收手機、在教室里擺放手機收集袋等,但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上課看手機的問題。比如,課堂上交了手機后,部分學生即使不看手機了,也是在課堂上發呆,或者直接趴在課桌上睡覺。由此可見,沒收手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堂紀律問題。
(三)課后作亞完成效果不理想
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是對課堂知識內容掌握情況的重要檢測,教師通過批改作業了解到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及“消化”程度,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再次加強對知識的講解,直至學生完全理解和掌握為止。然而,課后作業對一些大學生來說簡直不值一提,他們認為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講就已經足夠“對得起”這門課程了,作業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在浪費時間。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還會發現有的學生直接抄襲同學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對學生來說其實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教師也無法從中真正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對學生學業情況的了解只能局限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現場發揮及發言情況來大致判斷。
(四)課堂上師生互動較少
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同時記筆記,很少有學生會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目前民辦高校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互動還是較少,很多學生不愿意與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當前,民辦高校課堂授課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教、學生聽,典型的“滿堂灌”模式,整個課堂師生全程無互動,這顯然和現在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不吻合;另一種情況是課堂上師生有簡單的互動,但僅僅限于表面,教師還是教師的思路,學生還是學生的思路,教師的思路沒有被學生的思路“牽”著走,學生的思路也沒有影響到教師的思路,這就是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五)課堂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課堂評價體系應充分體現出課堂的價值,而不是僅依靠期末考試的分數來考核教學效果。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教學就達不到預設的目標,就不能真正地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通過課堂評價的方式提高課堂評價在整個學期中所占的成績比例,改善原有的課程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真正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三、民辦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教風建設,強調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
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高校管理者應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以制度為保障”的現代發展理念,強調授課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加強教師教風建設。在加強教風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可以執行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制度,進一步幫扶、督促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及兼職教師,讓他們盡快進入狀態。民辦高校可以讓學校里經驗豐富的教授組成聽課小組,教授聽課小組每周制訂出集體聽課計劃,從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開始,逐一進行過課把關,并于每周固定時間集中評議本周教師的授課狀況,教授聽課小組通過打分的方式來判斷被聽課教師是否達標過關。根據授課中存在的不達標問題,教授聽課小組提出改革措施,并于一周后再次對不過關的教師進行聽課考核,直到過關為止。
集體聽課、評課還可以納入部門教師量化考核內容,民辦高校將每周聽課情況匯總列表,在固定時間進行展示,以供教師評議觀摩。這一措施的目的就是督促教師上好每一節課,積極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二)高度重視學風建設,規范學生課堂管理
民辦高校可以成立“學院學風督查小組”,并確立學風督查每日報表制度,即每天三抽查(8:30、10:30、14:30),記錄該班級應到人數、實到人數、玩手機人數、睡覺人數等情況,且備注教室、教師、課程名稱。數據匯總后一份反饋給輔導員,便于掌握班級真實情況,另一份通報給任課教師,使任課教師對自己的課堂有更加直觀的了解,也能督促其“紅紅臉,出出汗”,畢竟教師是課堂的第一責任人,教風清才能學風濃,學風濃才能院風正。
(三)推廣“課堂師生互致禮”的優良傳統,堅持禮儀教育進課堂
民辦高,校可以利用秘書禮儀、社交禮儀等規范學生禮節方面的課程,結合文明禮儀主題教育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禮儀意識,讓學生知禮、守禮,真正地把禮儀意識貫徹到行動中,營造和諧懂禮的文明之風。教師每次給學生上課,都要切實履行師生互致禮環節,這不僅僅是一種禮儀,更是給學生傳達了正式人課的信號,以便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正在玩手機的學生會把手機收起來,伏桌休息的學生會坐直了身體,正在說話的學生會停止討論……總之,隨著課堂互致禮環節的開始,學生和教師都要停止一切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正式開始上課。
(四)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監控力度
為更準確地掌握課堂教學及其改革實際情況,民辦高校可以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監控力度,除采取更加重視聽課環節外,還可以采取讓學生對課堂進行測評、定期組織本科專業的在校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改革質量進行測評等方法。民辦高校要合理地設計測評表格,可以有選擇性地針對各本科專業開設的專亞課程對授課教師進行測評,評估其課堂授課質量。通過對匯總的調查數據的分析,高校和教師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的滿意度,同時獲取學生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各類建議,便于后期跟蹤指導與提升教學質量。另外,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測評,如設定課堂學習風氣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評價、綜合評價等項目,讓教師對各個班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打分。教師給出的分數也可以真實反映出班級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對表現優秀的班級進行鼓勵,對表現不好的班級督促其進行整改。這種師生課堂互評的形式加大了課堂的監控力度,可以進一步提高整體教學改革水平。
(五)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設計合理的課程體系能更好地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民辦高校需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全面深入地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擴大專業實習實訓規模,推進產學研合作,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合格型人才。合理的課程體系設計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對授課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促進手段。課堂教學改革既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業,也不是遙不可及的教育理想,而應該是在全體師生的相互配合下,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案,與合作單位深入開展項目合作、辦學合作、研究合作,響應國家的轉型發展大計,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亞男.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J].現代交際,2017,(12).
[2]劉獻君.論“以學生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3]張俊超.推進從“教”到“學”的本科教育教學變革——“院校研究‘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變革”國際學術研討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4]黃娟.獨立學院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2).
[5]林韌卒,李鴻飛,高軍,等工基于綜合改革策略的高校內部辦學資源優化配置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