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巍偉
摘要: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指得就是,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與個人必備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養綜合表現有 9大類: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本文就是選擇了一些初中生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進行著重講解,希望能夠真正對初中學生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初中;核心素養;研究
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這種思想中最重要的就要數“教學合一”了。“教學合一”理論認為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相統一,要讓學生學習到的東西能夠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能夠得到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且能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做到“知行合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
一、初中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現如今的社會要求初中生應具有如下的核心素養: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 +”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能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等。
二、在教學中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
1.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1)倡導學生質疑,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引導學生懂得質疑、思維向批判性方向發展。辯論就是引導學生提升質疑能力最好的辦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舉辦辯論賽。首先由教師提出一個話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談論,正方是根據教材內容來理解,反方則否定教材內容,用創新的方式來理解。這樣的辯論形式,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非常活躍,并且會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去證明自己的觀點,能夠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倡導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師生之間的平等原則。在學習中也是一樣,教師要和學生平等的交換學習中的意見,而不是一味的讓學生去接受教師的知識,盲目的去背誦。教師要懂得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同時要給學生營造出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課堂。例如,學生遇到教師的失誤,在課堂上對教師進行反駁時,教師一定不能批評學生,還要注意接受學生提出的意見,并改正。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有效發揮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上積極地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才敢于去質疑,批判性思維也才會得到空間來展現。
2.健全人格的培養
(1)開展人格教育活動,提供人格實踐機會
在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中,實踐活動是任何指導和課程都無法替代的,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得到根本上的提升。在學生人格培養時,我們可以創設“學雷鋒,樹新風”、“爭做文明小達人”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助人為樂所帶來的心理成就感,并引導學生領會,幫助別人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含義。
(2)創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健全人格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愛意濃濃的氛圍,教師對待學生要像對待子女一樣懷有真情實意,去關心、去呵護、去尊重、去理解和信任學生。其次,教師在班級中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習的差異而去冷落與歧視學生,要對所有學生以相同的態度,甚至對于差生還要更關注。最后,教師要將自己的愛撒向每一位學生,慢慢的引導,讓學生在溫暖、和諧的氛圍中逐步的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讓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健全。
3.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1)利用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場所,我們對學生進行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也主要是在課堂上。在教學中,我們要始終將社會責任感的內容貫穿于教學內容,通過知識點的教學和教師的口頭引導,讓學生懂得關注社會,思考人生,真正幫助學生提升思想覺悟并引導學生初步樹立社會責任感。
(2)重視家庭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學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而父母就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人格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引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精神。例如,可以讓學生多做些家務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明白勞動的艱辛;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也要學著做。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收獲與快樂,從而增強自身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3)進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實踐指的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與到社會的各種活動中來,幫助學生從中獲取社會經驗、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社會服務中扮演各種人群,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體驗和錘煉自己,并學會關心他人、奉獻社會。例如,《為了我們的碧海藍天》、《90后中學生的消費觀》等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都是非常能夠讓學生體現自身價值并且有所收獲的,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真正的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在初中的教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行業中需要大理研究和充分發展的重要內容。所以筆者希望廣大教師在初中的教學中,能夠真正的將核心素養的教學融入到教學中,并且可以科學的制定培養方式,并用建立培養保障機制等方式,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提供保障,以保證各項培養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周輝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 [J].初中教與學, 2018(20):26-28.
[2]江緒先 .素養立意原創佳題——中學社會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新樣態 [J].中學歷史教學, 2018(10):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