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高
摘要:識字和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更是低年級教學的一個重點。能否準確地把握識字和寫字,直接影響到讀和寫,特別是閱讀能力的強弱。提高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率,對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乃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低年級;識字教學;效率;提高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橋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識字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但是識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的教學。那么如何突破識字教學的這一難點呢?我把“合作學習”與“識字教學”充分結合不斷探索,并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
一、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識字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因此,我努力營造一個快樂自主的識字空間,使學生樂在其中,獲在其中。
首先,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存在著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異。為了使他們能最大限度地互補學習、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我在編組時注意合理搭配,優化組合,使組內優劣互補,組外水平相當。每小組 4人,每組選定一名組長,其他同學可補充發言。小組內的搭配要兼顧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優劣和興趣愛好的差異。在選小組長時,初期可以讓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當,在學生都熟悉這種自主學習方式后,可采取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長的方法,讓學困生也有機會當“小組長”,這樣他們在學習中也會特別的認真,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課堂上先由小組長帶領大家輪番讀音,認字形、找朋友。接著大家一起討論識字方法,你啟發我,我點撥你,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最后全班交流有效的識字方法: 1.想象:“一”就像一支鉛筆,也像一根棍子; 2.加一加:“日”加一筆可變成(白、目、田、舊、旦)。3.減一減:與加一加類似。 4.換一換:“聽”換朋友變成“近”。5.比一比:“升”和“開”比一比,再組詞。 6.拆一拆:“樹”可拆成“木”“又”“寸”。形象有趣的識字方法,學生樂學、會學,比一個人自己學習的效率還高,課堂氛圍熱烈。
二、學習任務定位準確,落實教學中的合作識字
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閱讀教學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合作行為都不會自發產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合作”的意識缺乏,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放在指導學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鼓勵積極參與。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贊揚與激勵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法寶。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贊揚和鼓勵,畫五星、獎貼紙、撫腦袋、豎拇指等鼓勵使學生嘗到成功的樂趣。如學生能準確發音時,教師隨時給予表揚“你讀得真準!”遇到學生讀不準、讀不出來時,教師給予鼓勵“別急!慢慢想,你一定行的!再試一遍,好嗎?”這樣一來,好的學生在表揚聲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而學困生能在鼓勵聲中增加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還要盡量減少對學生的限制,要把學生當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真正擺正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導引恰到好處地在課堂教學中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二、小組相互競爭,教學中扎實合作識字的結果
有競爭才有提高,針對小學生好勝的心理特點,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引入競爭機制,對合作學習的效果能起到糾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學習更具實效、高效。
比如,學習每一篇課文的第一課時,一般都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流利。怎樣將枯燥的課變得生動起來呢?我的方法是:小組內比賽讀→小組與小組比賽讀→大組與大組比賽讀→男女同學比賽讀。小組內比賽時,相互間指出不足,小組與小組,大組與大組比賽時相互指出不足。并根據錯誤的多少和朗讀的水平打出分數,小組的得分累計起來就是大組的得分,最后評出優勝大組,再示范讀,這樣那些難讀的詞語、句子和語氣等就迎刃而解了。無需教師在班上反復強調了。通過比賽,學生相互認真傾聽,互指不足,使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更扎實了,學生也感興趣。
三、拓展途徑,擴大合作識字的范圍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課堂。看故事書、廣告牌等無處不顯示著祖國文字的倩影,她們成了孩子們識字的不盡資源。于是,我先引導學生編了一首《識字途徑歌》:“小朋友,本領高,識字途徑真不少;你的名,他的姓,商店招牌看得清。商標電視其他書,上面的字多如星,早認多識中國字,頭腦越用越聰明。”接著利用家長會動員家長密切配合,比如看書報時有意識的讓孩子讀一段,不認識的字及時記下并給予熱情指導和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閱讀。又如帶孩子走出家門,讓孩子留心觀察各種招牌、廣告牌等,帶幾個生字新朋友回家;收集商標版面字,動手做成圖文并茂的“識字本”,帶到學校相互展示,相互認讀,并把其中的得意之作張貼在教室周圍……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把握童心,回歸生活,指領學生走進“大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何樂而不為呢?
合作學習應重實效,而不能流于形式,那么怎樣將合作的內容選“準”選“精”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我認為在選擇合作內容時,應遵循以下三原則: 1、模式性。即在以前教師的訓練下已對學習某方面知識形成了較固定的模式,學生能按此模式逐一解決。如:識字教學的那幾個環節,學生已較熟悉,就認真有序地合作完成每一步驟。 2、水平相當性。皆教學中需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解決的疑問應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與他們的智力、經驗、知識結構等水平相當。 3、可協作性。即教學中的有些問題本來就需要幾個人合作才能完成。如:分角色表演、朗讀、詞語接龍等。
總之,識字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且反復訓練的過程,是一個從課內組織到課外延伸的過程,語文學習方方面面都滲透著合作的影子。因此,老師要始終要在自己頭腦中建立合作的意識,同時優化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合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合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