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妍
摘要:當前教育領域對于幼兒教育質量的要求逐步提升,科學教育是對幼兒進行科學素養啟蒙的重要途徑,幼兒園應當重視科學教育的有效性。建構主義重視學習行為的主動性,幼兒的自主思維意識相對較差,參與科學活動也需要契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提升其學習和實踐的主動性,以形成生成性的科學知識建構過程。文章針對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幼兒科學活動進行探討,分析建構主義視角下幼兒園組織科學活動存在的不足以及開展科學教育的有效方式,旨在促進幼兒園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建構主義;幼兒;科學活動
建構主義知識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并在活動和實踐中深化對于知識的理解,總結學習經驗,從而逐漸拓展學習者自身的知識架構。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同時“教學”過程向“主動學習”過程的轉化,也是建構主義視角下開展教學活動的必然途徑。傳統幼兒科學教育領域,組織科學活動主要以教師的演示操作為主,踐行建構主義也存在較大難度,針對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幼兒科學活動問題進行探討,對于提升幼兒科學教育質量具有現實意義。
一、建構主義視角下幼兒園組織科學活動存在的不足
(一)幼兒對于科學活動缺乏參與性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教學活動,需要幼兒能夠具備自主參與活動的行為意識,而針對當前幼兒園的科學活動組織情況來看,很多幼兒對于科學活動缺乏主觀認知,對教師的活動演示存在較為明顯的依附心理,動手能力和參與意識都相對較差 [1]。
(二)科學教育情境缺乏連貫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應當盡可能在真實情境中認知事物,與事物本身進行互動,從而在互動過程中獲取學習經驗。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科學教育,需要教師創設科學情境,實現學生與環境的互動,同時需要重視科學教育情境的連貫性,以保持學生對于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對幼兒園的實際教學活動進行調研,能夠看到很多教師基于學習目標為設計相應的科學活動情境,但是各種科學活動之間缺乏關聯性,因而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思維受到影響。缺乏連貫性的科學情境,容易導致科學教育活動的形式化,難以實現的教學效果。
二、建構主義視角下幼兒園組織科學活動的有效策略
(一)開展主題式科學教育活動
為避免科學教育情境缺乏連貫性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主題式科學教育活動,幫助幼兒在連貫性的教學情境中充分認知科學知識,給予幼兒更多與科學情境互動的機會,將科學教育真正落實到教學活動中 [2]。如幼兒教師可以開展“雨”的主題教育活動,共設計四個活動環節:其一,應用課件向幼兒講解雨的由來,在網絡資源中搜集動畫性質是教學視頻,讓幼兒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了解“雨是怎樣來了”;其二,組織幼兒在自然界中感受雨,在自然環境中下雨的情況下,組織幼兒觀察雨落到地上是怎樣的情景、雨拍打在窗上是怎樣的情境、雨落到窗戶上會發出怎樣的聲音、雨落到水里會出現怎樣的情景(可以用容器乘半盆水,放到室外空地上,雨水會落到容器中);其三,設計雨水收集活動,將雨水用容器收集起來,讓幼兒用雨水手,感受一下雨水與自來水有沒有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其四,組織幼兒用雨水灌溉生活角的植物,以此讓幼兒理解自然界中雨的應用價值。通過主題式科學教育活動,形成完成的科學教育,讓幼兒能夠對“雨”有全面認知,以實現科學教育目的。
(二)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幼兒自動參與科學教育活動的主動性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科學教育活動,重點在于能夠主動參與科學活動,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小朋友自身具有極強的趨同性,同時又具有愛玩的性格特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引導幼兒融入到集體性情境中,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觀察樹葉”的科學活動,將 3—4名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在教學準備階段要求幼兒在課余時間自行收集各種樣子、顏色的樹葉,進而在教學階段,讓幼兒應用放大鏡觀察樹葉,小組成員之間爭先恐后的觀察樹葉,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也會互相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我也要看……”,進而教師對幼兒的觀察行為進行必要的引導,讓幼兒能夠觀察到葉片的脈絡、表皮,通過集體活動形式,引導幼兒的科學意識發展,形成共同參與、共同體驗、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局面 [3]。
結束語:
科學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合理的科學活動設計,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并促進科學教育目標的實現。建構主義視角下組織幼兒科學活動,需要重視調動幼兒參與活動過程的主觀能動性,并保證科學活動之間的鏈接關系,以構建連貫的科學教育情境,逐漸引導、培養和提高幼兒的科學思維,以提升幼兒科學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穎 .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有效探索 [J].時代教育,2018,(14):194.
[2]諸笑笑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性分析 [J].求知導刊,2018,(23):117-117.
[3]周琴鳳 .淺談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J].長江叢刊,2018,(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