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樂
摘要:高職院校的責任在于培育能快速適應社會并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課程多樣,體育教學作為高職院校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教育價值非常顯著,尤其是對于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對此有極大的幫助作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若方式得當,會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良好的影響,使學生在課程中提升自身的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
關鍵詞:高職體育教學;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持續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科技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勞動力素質水平的提高使各行競爭進一步加劇。這樣的客觀環境是無法逆轉的,同時也給廣大高職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自身過硬專業素質的前提下,培養出色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在擺在高職學校和高職學生面前非常現實的問題。
一、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必要性研究
(一)社會適應是經濟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給高等職業院校同時帶來了機遇以及挑戰,高職院校要能夠實現對于人才的培養,并能夠通過人才培養體現服務社會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功能。學生的適應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求。高職院校強調對于應用型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對應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企業需要、行業發展的人才。學生要能夠服務企業、融入社會,就必須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關系到學校的生存以及進一步的發展。
(二)社會適應是高職教育學習的重要領域之一
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教育,而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能夠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對于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人發展的重要方面,是人作為個體在社會中求得生產以及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是教育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更重視職業性以及實踐能力的養成。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也必須要能夠圍繞這樣的目標進行。學生在進入學校學習后,需要進一步明確專業的方向以及相關內容。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要能夠根據學生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充分應用體育教學的優勢,針對不同專業實踐工作的特征,對于學生進行各種身體素質的訓練,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本專業的相關工作崗位。因此,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上分析,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有其特有的優勢。
二、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注重學生意志磨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在參加鍛煉的時候都會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與心理負荷,每走一步都是對人身心的磨練和考驗,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因此,體育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同時在教學比賽中,失敗和成功并存,成功的喜悅會讓學生精神煥發、斗志盎然;失敗的壓力,會讓學生意志消沉,這時,對學生進行挫折后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承受了皮肉之苦,心理沖擊之累,實實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經歷,從而達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觀察學生的心理活動。在傳授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注意教學技巧;在學生身心疲憊的時候,注意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在學生怯懦時,要督促其前進;在學生困惑時,要及時給予幫助,鼓勵他們鍥而不舍,堅持到底,取得成功。教會學生在不斷的磨煉中,面對現實,以積極的心態戰勝困難和挫折,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二)根據課程特色,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培養出能夠全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教學目的,為此,在體育課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職業需求來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根據專業硬性要求來明確教學方案,以此來真正體現出高職體育教學的與時俱進,全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同時,在設計授課中,還應積極引進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項目,全面調動學生參與興趣,使其可以始終保持良好身體狀態,進而充分滿足激勵社會競爭中對體力、智力的要求。真正做到結合不同職業可能給學生身心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針對性教學、鍛煉,促進其抵抗力的不斷提升。
在安排體育課程過程中,應突破傳統模式的單一局限,真正實現具體學生具體對待,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出恰當調整。一年級學生應著重開展基礎課程,在全面激發學生學習參與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打好基本功;對二年級學生來講,因為其大多都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愛好來進行課程、項目的選擇,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應鼓勵三年級學生在掌握好自身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另外挑選一些更新穎的課程學習,以此來充分滿足學生好奇心與認知需求。
(三)創設微型社會情景,培養學生社會意識
體育教學的課堂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微型社會的縮影,有協作也有競爭,有機遇也有挑戰,有成功也有失敗,每一人在這個微型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隨時隨地會和不熟悉不了解的人組成一個團隊,成為合作伙伴;隨時有可能將合作伙伴演變成競爭對手。他們可以是參賽者、競爭者、合作者、對抗者,也可以是裁判員、運動員、教練員。在體育教學競賽、體育游戲中他們可以隨時擔當不同的角色,隨時適應自己的角色,適應不同的任務環境,使得體育教學與實際生活對接,學生情感與外部世界對接,為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提供了平臺,為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創造了條件。
三、結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探索中發展和完善,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日益提高,但是尚不能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職院校應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身心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價值觀,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通過體育教學,實現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滿足社會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郁水萍.論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運動.2016(21)
[2]王曉軍.試論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新西部(理論版).2016(04)
[3]高文杰.解析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