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濤
摘要:在初中數學課程中,涵蓋的大部分動態教學資料都源自于信息網絡,它能夠充分展現數學課程的魅力,也能夠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充分誘發出來。而在初中數學課堂上,老師在講授知識、傳授技能時,同樣可以將動態教學資料應用其中,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關鍵詞:動態教學資料;初中數學; 應用
動態教學資料,顧名思義,是指生動性、趣味性、形象性、具體性較強的教學資源,比如圖片、視頻、音頻等等。動態教學資料有別于傳統的“靜態教學資料”,它更加符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和喜好特點,能夠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點燃。
一、善用動態教學資料,營造趣味化課堂
由于動態教學資料大多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上,它們需要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等設備才能夠呈現出來,因此,它們必定會存在一定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大部分學生眼中,初中數學是一門難學、難懂、難理解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枯燥性、單調性,這也導致許多學生“聞數學色變”,甚至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在開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如果能夠將動態教學資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則能夠有效的弱化初中數學課程的枯燥性和乏味性,也能夠讓學生對這一門課程改觀,并且重新燃起數學學習熱情。
例如,在對《二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這一章節內容開展課堂教學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通常是直接根據教材開展課堂授課,學生們也僅僅是通過課本和黑板板書來了解知識、獲取知識。這一章節屬于復雜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習內容,如果僅僅是通過口頭講授、書面理解,學生很難對其進行充分理解和充分掌握。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將二次函數的圖像用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的了解二次函數圖像的形成過程,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這一知識點。除此以外,這種觀看演示動畫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屏幕上,也能夠讓課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這樣一來,學生們便會轉變自己對數學課程的固有偏見,也會逐步對其產生學習欲望。
二、巧用動態教學資料,構建創新式課堂
將動態教學資料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讓課堂的趣味色彩更加濃厚,也能夠讓課堂更具創新性,有助于學生創造思維、實踐素質的全面發展。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上,老師通常是運用口頭講授的方式傳授數學知識、分析數學知識,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很難誘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將動態教學資料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則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具現代色彩和創新色彩。例如,老師可以巧妙的利用現代技術、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讓靜態化的數學知識、數學概念“活”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視野得到開拓。
就拿《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這一章節內容來說,老師在對其開展課堂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動態教學資料,構建出一個與二次函數有關的實際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比如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一張正方體的圖片,并將每條棱的長設為x,將正方體的表面積設為y,讓學生對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式進行探究。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對這一問題進行積極思考、積極探究,有助于其數學思維、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妙用動態教學資料,創設高效式課堂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資料、教學資源、教學條件的限制,給老師的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老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需要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在黑板上進行板書、作圖,這樣一來,本就非常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便大大減少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自然很難獲得有效的提升。而動態化教學資料的出現,大大節省了老師進行黑板板書的時間,教學資料和教學信息能夠直接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且呈現出來的形式更加生動化、豐富化、多樣化。這樣一來,有限的課堂時間便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利用,課堂教學的容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例如,在每一堂數學課開始前,老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等設備,對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學資料、教學信息進行收集,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取舍和篩選,挑選出最恰當、有效的教學資料,并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老師可以將枯燥的文字資料轉化為生動的圖片資料、視頻資料,將靜態教學資料轉化為動態教學資料。由于多媒體具有瞬時呈現、生動呈現的特點,它不會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能夠讓課堂時間都用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上,比如師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對話、課堂練習、實踐探究等等。這樣一來,動態教學資料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意義便能夠更加顯著,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也能夠獲得進一步的優化。
總結:
總而言之,相對于“靜態”而言,動態教學資料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意義更加顯著,它能夠讓初中數學課堂更具趣味性、創新性、高效性,也能夠讓課堂教學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因此,老師在開展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時,就可以對其進行善用、巧用、妙用,讓其作用和價值充分凸顯出來,從而使教學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2]馬復,凌曉牧.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
[3]王鋒.“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案例探究分析[J].中小學數學(初中版).2011(9) :24-2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