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常平
摘要 小學階段,學生初次系統的接受教育,未經過習慣養成的學生往往更需要教師對其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的培養和塑造。家庭是學生入學前主要的生活和學習的場所,父母是學生入學前的培養和教育的主要責任人,教師更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父母,協同參與學生的培養和塑造工作中來。
關鍵詞:家長;教師;家校聯動;教育;小學語文
一.家校共同參與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增進信息交流
學生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體現在學生的認知現狀、認知傾向性、認知習慣和學習習慣以及交往習慣中。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共性和個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所謂共性,多是小學階段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等,而個性則是學生在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特點。我國教育的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充分了解難度較大,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與家長交流這一條捷徑深入了解學生的習性,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從家長方面來看,家長也期待教師與家長的及時溝通,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從而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塑造所用,及時的改正學生的不足。因此,允許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的教育,更能夠增進對學生的多角度了解,增進家長和教師的信息交流。
2.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讓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同步發展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校期間,教師要求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交往習慣和行為習慣,要遵守社會規范,尊敬父母、孝敬長輩、與人誠信等。但是,在校期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多是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往往缺乏教師針對性的指導。對此,這便要發揮學生家長和家庭對學生的塑造工作,讓學生的在課堂中獲得的認識和課下的實踐有效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和良好習慣,從而獲得全面性發展。因此,這種認知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工作,同樣要求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參與,才能實現更好的育人和對學生的塑造效果。
二.家校聯動,提升育人效果
1.暢通溝通渠道,實現無縫交流
目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給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提供了條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暢通家長和交流的溝通渠道。目前,即時的溝通渠道可以同過QQ群、微信群等主流溝通渠道開展,同時也可以利用智慧校園網、壹學習等學習平平臺發放作業、學習資料和公布學生的學習成績等。這樣,即便是學生由于疏漏等原因,忘記作業內容、存在學習疑問等問題都可以通過這些互聯網平臺進行解決。
2.創建親子活動,共建家校共同體
在家長的協助下,校方和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能夠開展一些更具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在拓展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學習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神話與傳說》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大禹治水》、《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內容往往能夠激發學生更多的閱讀興趣,這還是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契機。對此,教師便可以聯動家長,通過教學平臺或者微信群等溝通渠道,建議家長給學生講解更多的我國傳統文化故事,或者讓家長帶領學生通過互聯網等平臺查閱更多的傳統文化故事,增進學生閱讀量的同時,提升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美好品質,讓學校教育增進學生認知深度、家庭教育增加學生認知廣度,從而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和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3.家校聯動,增進對學生的實踐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對學生生活習慣的內容滲透。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教學,但是學生還需要經歷實踐的強化才能讓這些習慣逐步建立和保持,而缺乏了實踐過程的教育,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知而不行”的學習現狀。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便可以通過家校聯動的方式增進對學生的實踐教育,讓課堂中培養的學生對生活習慣和交往習慣的科學認識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實踐和強化。例如,在《成長》這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多數事情還是依賴父母的,并且同文章中的“我”類似,認為小男孩約翰的父母不愛他。隨后,后續的閱讀和學習中,讓學生感知到其實約翰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強,當自己能夠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時,則不再依賴父母。隨后,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能夠自己處理事情,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的不足。隨后,教師號召學生:在生活中要試著獨立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幫助父母減輕家庭負擔,如:自己洗一些輕小衣物、學會掃地、學會自己刷碗、疊被子和衣物等。
4.共筑教育平臺,提升對學生培育的統一性
對待教育,家長往往與教師有著不同的認知。對此,共創家長和教師共同的學習平臺和育人平臺,更新育人理念、提升育人的科學性,也不失為提升對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對此,在校方和家長之間可以依托互聯網構建科學的育人學習平臺,如智慧校園網等,向教師和家長推送科學的育人理念,同時也為教師和家長實現深入的教育理念探討暢通渠道,統一教師和家長的思想,實現育人工作的統一性、同步性。
總結
家校聯動育人,有助于實現學生的認知和實踐的全面發展,有助于家長提升對學生的監督和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對此,教師可以暢通師生交流渠道、提升對學生的實踐教育等措施,讓不斷融合的家校教育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郭天昆.家校聯合促進孩子健康成長[J].都市家教月刊,2017(3):241.
[2]劉曉琴.家校聯合共同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社科縱橫,2015(7):159.
[3]王煥寶.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整合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