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要: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需要我們老師隨時隨地跟上時代的節拍,不管你培訓學習多少,不管你有沒有準備好,改革都在水深火熱的進行中,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有時不禁感慨:數學教學管理課程改革的整體發展狀態相對于我們這些五六線城市的一線數學教師而言實在距離太遠,有勁也使不上,因此就不用過多關心,只需按照上面的布置去工作就可以了!無力改變,只能聽從。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對策;方法
作為有良知的我們數學教師,如果我們缺乏遠大目標而只是著眼于日常工作,一個人就很容易消沉下去,很容易混日子,得過且過!當然,這么多年的課改實踐所給予我們的又一重要啟示或教訓,便是應當防止盲目的樂觀情緒或狂熱心態,因為,后者很容易走向另一極端——由于課程改革進展緩慢或是因為遇到了嚴重困難就由盲目樂觀與狂熱轉變成了極端的消極。
但是,從個人的角度看,我們究竟應當如何去看待過去這么多年的曲折與反復?盡管我們仍可用“這是課程改革的必然命運”略加自慰,但又顯然無法擺脫這樣一種困惑:作為底層一線教師我們究竟應當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包括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提高?
1.立足專業成長,關注基本問題。
與那種單一的、“由上至下”的運作模式相對立,我們不僅應當十分重視切實立足于教學實踐,包括通過及時的總結與反思不斷取得新的進步,也應真正成為課程改革的主力軍。因為,“真正每天在教室里和新課程打交道的,站在講臺上能夠決定點什么的,和孩子們朝夕相處的,還是我們一線教師,而教育變革的最終力量可能還是我們這些‘草根教師”。
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既不應盲目地去追逐各種時髦的潮流,也不應迷信“專家”,而應切實立足于自己的專業成長,從而也就能夠真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作為一線數學教師的我們,往往更有發言權,因為我們長期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對很多中學的實際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是離孩子最近的人,有些老師甚至可以說比家長更了解孩子脫離家庭和長輩監管后的真是狀態和表現。
而且有一句話是,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無定法。
應當強調的是,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研究正是這里所說的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教學與研究工作的一致性,也可看成是“反思性實踐”的又一重要特征,或者說,注重總結與反思的教學實踐應當被看成真正的研究活動。
當然,就教學研究工作的具體開展而言,我們又應堅持“立足教學實踐”、“努力做到‘小中見大”這樣兩條標準,因為,這即可被看成“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一個基本立場在教學研究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2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在明確強調“反思性實踐”這樣一個新的定位的同時,我們又應清楚地指明:這并非不要理論,或是完全否定理論對于實際教學工作的指導或促進作用,而主要是反對“理論至上”這樣一種傳統定位。實踐本身也包括“對于理論的必要檢驗”這樣一個含義,這也就是指,我們在實踐中應當堅持“嘗試一檢驗一調整、補救甚至是打破”這樣一種立場。 更為一般地說,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增強自身的自覺性,從而切實防止對于各種時髦潮流的盲目追逐,包括因迷信“專家”而誤人歧途。
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去分析,我們就可清楚地看出加強學習的重要性。因為,這正是人們在這一方面的最大體會:“許多事情,過去有過;許多問題,前人想過;許多辦法,曾經用過;許多錯誤,屢屢犯過。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碼不至于輕信,不至于盲從。”
只需重讀以下關于美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存在問題的概括(原文發表于1999年), 我們就可更好地理解以上論述的真理性:
對過去10年中以《(美國)課程標準》為直接基礎的數學教育改革運動,人們主要提出了這樣一些批評意見:
(1)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忽視。
(2)不恰當的教學形式,即如對于合作學習的過分強調等,但卻未能很好地發揮教師應有的作用。
(3)數學不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因為,數學上的成功還需要艱苦的工作。事實是,在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即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或教材把注意力和大量的時間放到了相應的活動或情景之上,但卻沒有能集中于其中的數學內容,這當然是一種本末倒置。
(4)課程組織過分強調情景學習,卻忽視了知識的內在聯系。
(5)未能給予數學推理足夠的重視。
(6)廣而淺薄,由于未能很好區分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現行的數學教育表現出了“廣而淺”的弊病。
可見,加強學習的又一重要作用,是更好地了解數學教育的整體發展趨勢,并以此為背景確定自己的基本立場與研究方向。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既要埋頭拉車,更抬頭看路,毋庸置疑,我們懂得一線教師教學實踐經驗豐富,但是如果不注重反思總結,不能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歸納分析提煉拔高,很多時候就會很感性,很零散,只是一時一地的一些情況的累計,很片面。
這事實上也正是教師在專業上走向更高境界的一個實際途徑。因為,正如人們所普遍了解的:“身教重于言教。”就如一個自身沒有“數學味”的數學教師不可能真正上出具有“數學味”的數學課,一個自身缺乏素養的教師也不可能真正承擔起素質教育的重任。與此相反,一旦我們由讀書“找回了自身的價值”,那么,我們的教學也就將超越“教書匠”而走向更高的境界。
最后,愿我們大家都能真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一些書;愿我們大家都能真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想一些問題;愿我們大家都能真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做一些事!
參考文獻:
[1]潘小明:《“數學生成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小學青年教師》,2006年第10期。
[2]丁銳等:《兩岸三地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比較及對課程改革的啟示》,香港中文大學,2009。
[3]張文質等:《教師專業成長的民間道路》,《人民教育》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