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 胡利利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迅速發展,這要求著我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方式需要進行調整。基于此,本文說明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理論支持,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現狀,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
2018年,我國國務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雙創”示范基地的建設以及“雙創”型人才培養進行了強調。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的國際貿易形式得到了改變,跨境電商迅猛發展,推動著外貿行業的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教育模式以及教學目標發生了改變。高職作為向我國社會輸送高質量實踐型、專業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國際商貿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需要進行調整,要優先培養出高素質的“雙創”人才,推動我國外貿行業的優化轉型。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理論支持
在2010年以來,我國就有相關研究人員就財經類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的融合進行了探究,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系黨總支副書記邵月花提出,要將“雙創”教育加入財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中,構建起“三類型”的師資力量融合模式,同時結合“第一課堂”以及“第二課堂”的文化融合,實現了“雙創”教育與財經類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徐進對于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創新教育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金字塔 ”創業教育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并對“金字塔”創業教學資源平臺以及創業基地的建設進行了探究;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費非就高職院校財經專業的“雙創”教育為切入點,提出利用公開教育演講的方式,對學生創業的盲目性進行減輕,結合創業教育在課堂教育中的滲透,完成“雙創”人才的培養。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雙創”人才培養的定位不明確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形式的轉變。在這樣的條件下,外貿企業的創業門檻降低,為我國外貿領域的發展以及人才引進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但是,就現階段我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情況來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育方式并沒有充分地結合當前國際以及我國的行業形勢,依舊停留在傳統的外貿業務開發、報關與報檢、跟單等基本節能的培養上,對于國際貿易中的新興市場開發、風險防范、跨境電商的創建等內容都沒有展開相應的教學。
(二)“雙創”教育與國際商貿專業教育融合度不高
現階段,我國社會正處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立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但是,就目前相關課程的開展情況來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更多的是以公共選修課的方式進行的,并沒有結合具體的專業進行教學,針對性相對較低。可以說,“雙創”教育與國際商貿專業教育的融合程度不高,是“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中的一項較為普遍的問題,“雙創”教學無法滿足國際商貿專業的技能要求與崗位特點。
(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缺乏實踐經驗
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多數教師都是在完成高等教育后直接成為了教師。基于這樣的情況,高職院校國際商貿專業的教師理論性的知識掌握程度相對較高,但是缺乏著外貿實戰的經驗,創業經驗也嚴重的欠缺。當面對實際的國際貿易問題時,處理的能力相對較弱。在實際的教學中,無法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也不能向學生傳授實際的貿易經驗。雖然我國高職院校積極的展開了教師下企業的實踐,但是這樣的活動過于形式化,實際的意義與效果并不高。
(四)創業實踐平臺不完善
隨著我國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視,高職院校也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了專項的培養。現階段,我國的高職院校普遍建立起了校內的創新創業基地,為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提供場地。這樣的基地建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但是,受到資金、場地大小、相應配套設施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對學生的“雙創”實踐能力的拉力降低。在高職國際貿易專業中,實踐教學的實現更多的是借助了POCIB、SIMTRADE等模擬實訓軟件完成的,對于學生的“雙創”能力的培養并未起到促進作用。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商貿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實現路徑探究
(一)結合外貿行業發展的新形勢,進行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
在我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加突出技能性、創新性以及職業性,主要服務于地方企業。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使得產品以及服務的對外輸出已經由單純的線下交易逐漸轉向在線交易,跨境電子商務成為了對外貿易的新型業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雙創”教育要充分結合外貿行業發展的新形勢,除了要使學生掌握傳統的外貿業務處理技能之外,還要向學生傳授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相關技能,依照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進行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
高職院校想要實現“雙創”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可以組織專業的教師團隊深入跨境電商企業以及外貿企業展開調研,并與企業的專家共同研討人才培養的方針。高職國際貿易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定位時,要結合形勢分析、行業調研以及專家討論的相關內容,對于跨境電商方向的教育以及“雙創”人才的培養進行突出。
(二)開發國際商貿專業與“雙創”人才培養的一體化課程
在傳統的高職國際貿易課程中,主要有專業課和公共課兩種,而“雙創”課程更多的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沒有體現出職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形勢以及外貿環境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跨境電子商務成為了對外貿易的新業態,使得傳統的國際貿易課程需要進行優化。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想要實現在“互聯網+”背景下更好的完成“雙創”人才的培養,就需要開發出國際商貿專業與“雙創”人才培養一體化的課程,深度融合專業課程以及“雙創”教育課程。要在大量的實際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現有的條件以及專業特點,堅持“雙創”能力培養的要求以及跨境電商從業技能的新型外貿人才培養定位,將“雙創”理念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構建起“一目標、三能力、三模塊”的課程體系。其中,“一目標”指的是以跨境電子商務為導向的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目標;“三能力”包括國際貿易職業技能、跨境電商業務技能以及“雙創”能力;“三模塊”包括 外貿專業課程、能力課程以及跨境電商實踐課程。
(三)構建“三維”創新創業的教育團隊
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所以高職院校必須要對教師團隊的專業素養以及綜合能力進行培養與提升。結合上文的分析能夠發現,我國現階段高職教師的實踐技能以及“雙創”能力相對較弱,所以必須要建立起綜合素質過硬、跨境電商業務技能熟練、“雙創”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師資團隊建設中,更加重視“雙師”素質的培養,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科班教學”的性質[3]。所以,在進行國際貿易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中,要以“走出去、引進來”為基本原則,建立起專職教師、創業企業家、企業專家為主主體的“三維”教育團隊,提升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高職院校可以聘請新型外貿企業的從業人員成為兼職講師,對專業型“雙創”人才的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并對學生的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實踐進行指導。
(四)建立國際商貿跨境電商創業實踐平臺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雙創”實踐平臺的建設還不夠完善,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通過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來進行解決。要以“共建、共享、共贏”為基本原則,以專職教師、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的專家以及“雙創”能力優秀的畢業生為基礎人員,共同構建起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子商務“雙創”工作室。同時,要以該工作室為基礎,建立起國際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實踐平臺,組建起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團隊。
在國際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實踐平臺中,可以使用兩種運行模式:第一,與跨境電商企業進行合作[4]。在該模式下,商品由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學生團隊負責產品的銷售運營以及平臺的維護,所得的利潤依照合同進行分成。在該模式下,學生與企業的互動性更強,能夠有效規避學生的初期創業風險,同時能夠讓學生對跨境電商的業務流程更加熟悉,實現了校企的“雙贏”,但是卻限制了學生自出創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第二,以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子商務“雙創”工作室為基礎,在創業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創業。在這一模式中,市場調研、供應商選擇、產品拍攝、文案編寫、產品上架、訂單處理、服務提供等業務流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在該模式下,對于學生的“雙創”能力實現了更好的培養,但是承受的失敗風險較大。
(五)調整考評機制,保障“雙創”人才培養的質量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及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所以相應的考評機制也要進行優化調整。對于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教育來說,在考評中不僅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技術掌握程度、實踐能力等進行考查,還需要對學生的“雙創”意識及能力進行考察。在實際的考評工作中,要將自我評價、團隊互評、指導教師評價、專業教師評價、企業專家評價進行結合,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及客觀性,切實保障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跨境電商不斷發展,使得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的“雙創”人才培養需要進行調整。現階段,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結合外貿行業發展的新形勢調整人才培養定位、開發國際商貿專業與“雙創”人才培養的一體化課程、構建“三維”創新創業的教育團隊、建立國際商貿跨境電商創業實踐平臺等策略,優化了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路徑,提升了學生的“雙創”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燦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雙創”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8,8(03):14-19+31.
[2] 王瑩書.淺析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與創新創業的教學融合[J].現代職業教育,2018(14):292.
[3] 郭 琳.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國際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科技風,2018,(07):27+30.
[4] 汪榮暉,李鐵峰.“互聯網+”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03):57.
作者簡介:
田玉(1976—),女,湖南岳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課程與教學改革。
胡利利(1984-),講師,物流師,研究方向:國際貨運代理,物流服務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