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祥 李志特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
在我國的教育改革中,航海類專業可以說是較為新穎的專業學科。其主要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出符合國際海員且能適應現代化船舶工作的職業應用型人才。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國將船員的培養分為了中職、高職即大學本科三個階段組成;但由于專業知識領域還未有完善的教學人才培養模式來全面支撐中高職航海類教育開展。由此,我國教育部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以STCW公約2010修正案對中高職航海類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提出了“2+3”的銜接培養模式,以滿足我國當前航海類行業的轉型并促進中高職航海類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
“2+3”培養模式指的是初中畢業生在中等職業院校力任意選擇一個專業進行高職階段的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并取得相關的職業教育文憑。該模式從招生專業、人數都需要實際研究和教育思想的統一。在中高職的職業教育銜接過程中其核心為課程銜接,而問題也在于課程銜接。這樣的問題也成為我國中高職專業銜接培養模式實現的首要任務和標準體系。
學校對“2+3”培養模式學生的管理、教學計劃的實施及學生學習目標的要求都有別于常規的中職學生,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相關的教學模式是在以提升學生實際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時間教學中,完成初步知識論點和操作技術的掌握,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后進行下一步的技術能力的在提升。
中職職業教育可以說為后期的高職職業教育階段進行基礎知識的鋪墊,也是整個中高職“2+3”銜接培養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其課程設置為知識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術課程兩種。在實際的教學課程運用中,也是根據學生實際學習專業進行課程的協調安排。
現實教育過程中的航海類中高職銜接培養工作為系統化體系,主要涉及到教學定位、計劃、招生入學、實踐教學及師資等多個板塊的內容銜接。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避免航海類中高職教育銜接脫節、重復或浪費教育資源,在總體思路上,就要以“崗位能力為本位、中職教育中基礎、高職教育重能力”為原則,進行相關教學計劃和戰略定位,以生源多途徑、入學多元化的招生入學中進行對應升學平臺的建立,并在完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的過程中,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在現實航海類中高職院校學習的過程里,首先就需進過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并在相關的審核考試中通過考核進行后三年的實際操作級船員適任考核,最后進行船上任三管輪。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保證相關教學的人員在具備基礎航海知識的同時,能通過實際的船上操作進行管理崗位的晉升,實現終生教育理念。
在開展實際的航海類中高職“2+3”銜接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教職人員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進行定位的教學目標準確的方向和理念,就是以技能培養為主,使我國海運事業發展和國際航運人才的社會需求能在對應的教學培養模式中得到滿足。而中高職的對應培養的知識基數也要根據學生現實的教學水平對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層次的明確、分段實施及合理銜接。
在依照STCW公約2010修正案展開的培養證書系統也在其實際的教學定位中出現相應的不同,在修訂的教學內容、測試和審核的過程里,通過實際技術的操作以確保學生學生掌握了航海船上的基本技能且通過適任考試。
即包含課程設計的模塊化、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教學任務的明確化將輪機工程技術、電氣電子與控制。船舶作業與船員管理、機件修理與維護等功能模塊在精確化的技術管理體系框架和思維素質中對課程設置進行多元化知識和技術的綜合,使其課程內容更具應用性和實用性。提升著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同時,能使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自主提高。
綜上所述,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提出的“積極推進建設使用經濟發展、成業結構轉變、終身教育理念及中高職職業教育體系”。在完善和全面認識到職業學科教學相互銜接帶來的革新和動力的過程中,,也推動著航海類及其他學科中高職專業教學的水平和質量。而在相關的實踐實施中,該銜接培養模式也在依照STCW公約2010修正案的規范滿足中,開展出適應于當前人才培養的培養模式,提高著相關專業航海類的教學效益的同時,為其學習人員和從業人員提供了終身學習的教學體系框架的構建,實現著我國相關人員由技術支持、專業操作到高效管理的航海類職業的完整教育培養體系形成,提升人員的專業素質并為后期繼續研究和完善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有效數據進行實際參考。
[1]沈蘇海.中高職航海類專業“2+3”銜接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