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石
(江蘇省高郵市人民醫院,江蘇 高郵 225600)
進行PCI術是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法,但易使該病患者在手術后出現亞急性血栓的并發癥。目前,臨床上常用替羅非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預防進行PCI術的冠心病患者出現亞急性血栓[1-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阿司匹林和替羅非班預防進行PCI術后的冠心病患者出現亞急性血栓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高郵市人民醫院進行PCI術的60例冠心病患者。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0例;其年齡為32~70歲,平均年齡為(58.78±1.85)歲。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33~71歲,平均年齡為(58.83±1.9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且存在進行PCI術的適應證;2)其家屬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患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2)其存在出血傾向;3)其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及精神系統疾??;4)其出現心源性休克。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PCI術前,為對照組患者聯用阿司匹林和氯呲格雷進行治療。氯呲格雷的用法是:口服,75 mg/次,1次/d。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300 mg/次,1次/d。手術后,為患者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低分子肝素的用法是:皮內注射,5000 U/次,2次/d。為觀察組患者聯用阿司匹林和替羅非班進行治療。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口服,300 mg/次,1次/d。替羅非班的用法是:靜脈推注,10 μg/kg/次,在3 min內推注完畢。然后再為患者靜脈滴注0.15 μg/kg的替羅非班。手術后,為患者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低分子肝素的用法是:皮內注射,5000 U/次,2次/d。
手術后,統計兩組患者亞急性血栓的發生率。
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后,觀察組患者亞急性血栓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手術后兩組患者亞急性血栓發生率的比較[n(%)]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患者多為老年人?;颊呋加懈哐獕?、糖尿病、血脂異常及體重超標、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誘發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冠心病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心絞痛的癥狀。有的冠心病患者心絞痛的癥狀缺乏典型性,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或乏力的癥狀,或僅出現胃腸道不適的癥狀。
進行PCI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方法。該手術具有效果理想、操作簡單、創傷小的優點。對冠心病患者進行PCI術,可促使其出現閉塞的冠狀動脈恢復通暢,改善其心肌的功能,減小其心肌組織出現病變的范圍。臨床上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PCI術期間,常為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進行治療,以降低其在PCI術后發生亞急性血栓的風險。但仍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可在PCI術后發生冠狀動脈栓塞、二次血管狹窄等并發癥,進而使其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3]。研究發現,可導致進行PCI術后的冠心病患者出現亞急性血栓的原因較為復雜。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多與患者自身的因素、使用的藥物及支架釋放技術有關。研究發現,在為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的過程中,易使其冠狀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使其血管內膜受到損傷,暴露其病變內皮下的促凝結構,從而促使血管中組織因子的大量釋放,誘發血小板粘附、聚集,刺激血小板因子、血栓素的釋放,最終形成血栓[4]。
阿司匹林和替羅非班都屬于抗血小板聚集藥。阿司匹林多用于抗栓治療中。該藥可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及血栓素的合成,從而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替羅非班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機體出現的炎癥反應,調節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緩解微血管痙攣,減少遠端微血栓的形成,進而調節機體的血液循環[5-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阿司匹林和替羅非班預防進行PCI術后的冠心病患者出現亞急性血栓的效果較為理想。